侯孝贤:就是这条路很难走,你们还有勇气进来。
学生:对,没有老师敢给我们承诺,只是鼓励我们努力。
侯孝贤:花点钱买点经验还是可以的。台北艺术大学是谁主管?焦雄屏?
卓伯棠:对,李道明、焦雄屏啊。我回去把“台艺”拼起来
侯孝贤:好吧,那我就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帮帮忙吧。我感觉他们做不了,因为这个必须整个资源都导向那边,而且急不来,简单一句话,“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变成职业剧场,从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工作,从小助理开始,一直做到四年级,就成了最大的助理或者美术组最重要的成员,这种方法才有可能。不这样四年训练下来,一出来要做就会很难。我有录音间,当初有台湾的同步录音室是因为我支持的,廖庆松其实应该教剪接。把这个确立。既然你们这样讲我就去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拼起来。
我以前都不喜欢回学校,我们这个个性不太惹学术界,目标是学生,学生才是最大,所有资源要放在这个上面。这是个系统。这些教授包袱也很大。
卓伯棠:包袱是很大,我们请的老师都是国际化的,有个机制的,都还好。
侯孝贤:国际化没错啦。刚刚沈阳文联的主席也说在沈阳要办一个国际超越南北的电影学校,但师资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制度,定位很重要,资源要集中使用,讲理想是另外一个。导演是大学教不出来的,反而要限制一个范围来教,就是清清楚楚地职业剧场。这种一边念书一边实际工作的训练方式和师资跟学校就很不一样了。现在后期制作很贵,政府不都在补助吗?可以建教合作。台北最好的就是台北冲印嘛,输出输入,底片变HD的。
电影学校要有制度、有好的领导
卓伯棠:我们的片子是寄到台北冲印的。
侯孝贤:道理一样的,学校电影科系都是这样,需要一个制度。而且要有一个leader(领导),一个人才,就像台湾新电影起来,不要小看都是上校退伍的,他们是培训班,一来就操作基本的,现在最厉害的摄影、录音都是他们培训出来的,廖庆松、李屏宾都是。他们跟一个美术把一个破的制片厂做成一个酒楼,拍着拍着生意就好了,街道就做起来,整个“中影”就起来。明骥跑到中央电影公司去做总经理,第一个做的就是企划,找吴念真、小野,开始找我,我说我怎么可能。赵琦滨当企划经理,宣传部门找的是三毛的哥哥段钟沂,你看他们很厉害的,不只是打仗,整个把新电影做起来。不然你说国外回来的导演要跟老的系统配合,老摄影师哪理你呀。所以搭配的都是年轻的,把老的一推翻,生意都很差。以前“中影”的录音师来了,每个人都有个不同的小零件,用完就自己拿走了,你说技术怎么能进步?杜笃之做声音很厉害。拍《冲天炮》当时不能同期录音,他一个一个声音对画面,mixing(混录)一次再拿来,混好后再修,谁愿意这样做,他就愿意,所以不是没有器材,也不是没有观念,是老的不愿意做。所以这是point(关键点),你们这些学生就是要push(推动/逼迫)。
卓伯棠:相反是我push他们。我们要求他们在最短时间将最基本的东西抓住。请了十几二十个产业导演、编剧来教他们,现在他们太幸福。
侯孝贤:我感觉我母校(“国立艺专”,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给我感觉不是要做实的东西,从来没人来跟我谈他想要怎样。以我的热情就想去帮一下。但整个制度要重建会不会牵扯到他们的职位种种,而且整个要配套。我当老师宁愿是实际的workshop(工作坊),到现场看我提出我的看法,你们提出你们的看法,角色怎么安置,我要让他们理解我是怎么想的。学生再从这里去延伸,怎么调度,比如有人要坐车来,车就是sign(信号),可以借车安排很多节奏,这些都是现实可以用的。而且学生可以偷拍,怕什么,当然可以。我告诉你们偷拍是要技巧的,我们以前都是偷拍的。你们知道台北有个西门町,很热闹,我摄影机一放,摄助开始对焦,就很多人围上来看,对好了我们走了,他们就散了,演员在远远的咖啡厅里等着,讯号一开始,摄影机一摆一装好演员已经走了,开机走完演员还原就走了。不行再来一次。车站最容易拍,因为那些人都是有事情的,不会围着看。不然摄影机有时要藏着。我们在日本最好笑,我们的日本助理小原做了个围裙绑脚架。我拍青窈拿便当到车站,那个镜头多复杂,人穿过来穿过去,一个镜头就ok了,也没人理我们。像这种是很好的,你可以很好地感觉到人的姿态和状态,你可以不见得用那么长的镜头。就是要教这个,不是每天在黑板上教。理论、文学这些都要教,但同时要往外跑。
卓伯棠:
我们请方育平来教学生,都是到现场的。严浩导演也教得很好,一个个镜头讲,怎么拍、怎么想。我自己看他(严浩)的讲稿,我都觉得有很大的帮助,马上要出版了。这种导演以他的创作理念来教,我都觉得作用很大。当然这也要看学生自己,老师是辅助的。
(整理:蒋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