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2)

 

电影人青黄不接

中间有很多导演,很早就不拍片了,剩下就我们这些人在拍。新电影蓬勃了也就三四年,剩下还在拍的就有我、万仁,杨德昌也去世了,万仁有时还拍电视,就剩下我一个人撑了十几年。中生代:林正盛(蔡明亮是另外一卦的),张作骥,他们片子也是很久才出一部,因为找资金难,票房也不好。然后前三四年,台湾开始出现《十七岁的天空》,出现一个叫陈映荣的女制片、女导演拍的男帅哥的片子,因为蛮好玩的,有不错的票房。后来出现一些片子,鬼片什么的。后来出现中环(CMC),投资很多片,比如《天堂口》、《诡丝》。《天堂口》票房很差,《诡丝》也好不到哪里。从这里可以看出,台湾的电影工业基本上没了。剩下支撑的技术部门,录音——就是台湾的杜笃之,“中央电影公司”因为卖了,所以根本接不上头。技术人员有些也都走了,摄影还好一点,台湾还有一些年轻的摄影师在冒头,其他都跑到广告公司去了。剪接,廖庆松也训练了些人,还可以,但电影的技术工作人员基本上还是很零散,有些是重复的,不多的工作人员。像《诡丝》大部分都是新手,新手有一个状态就是在制作强度上跟不上,有时候判断不准,会浪费钱。所以这种惨状是显而易见的,1年片子不多,大片更少,都是靠辅导金。我是因为一下靠法国一下靠日本,还有得混,但如果不卖座也混不了多久。

刚才讲的都是电影工业结构的问题,基本上都瓦解了。现在片商有挖掘日本片,但日本片也有限,卖座了以后分账不清楚,也存在很多问题。而韩国电影好像很厉害,但韩国电影在台湾唯一卖座的就是《我的野蛮女友》,其他朝鲜与韩国的或间谍题材的电影在台湾也过时了,因此也不行。台湾就剩下好莱坞独大,连欧洲艺术片在台湾也不会太好卖,偶尔有一个票房也不会太高。只有李安的《色,戒》这会儿已经到3亿台币了。但是,基本上总的票房比十几年前少了快一半。所以怎么谈未来我不知道。

台湾电影的未来

从现在看就知道未来。现在有一个状态是值得期待的:年轻人前仆后继地搞电影,各个学校年年毕业的像人海战术不停。电影什么时候冒出来?这个大环境取决于政治。假使两岸三地开放,电影自然就会起来。因为电影的背后是经济。内地电影起来也是因为经济。经济起来才有钱,只有成功后尝到甜头才把这个当作专业。台湾电影的未来是学生,学生一代比一代厉害,但问题是,他们片子跟内地有点像,他们的片子没有通路,没有放映的场所,没办法回收,这个机制没有。内地一年两三百部能上档的没多少,六七十部了不起。这个是台湾电影不能脱逃的困境,必须面对。假使整个环境还继续下去,台湾电影不可能抬起头。如果说到内地与香港的合作,有几个可以合作的?而且台湾电影到内地都是不一样的。

基本上,台湾的未来,除非明年选举会有些变化。我的意思是选举完,已经到一个临界点了,这个变化是必然的。他们说台商到内地,“内政部”的费用是200万左右,200万的消费很吓人,因为他们是白领,白领、中产的消费力本来就是最强的。你们现在去台北,看到台北的节奏比以前缓慢,情调是不错的,很适合人居,不会很繁忙,但其他经济活动相对减低。你看机场就好了,我每次出去回来就,唉……我们以前是四小龙之首,外汇存底很多,外汇是老百姓的钱,外汇多了政府可以操作,用来做股票或什么的,所以外汇多,没用。政府负债这几年翻了好几番,所以台湾现在可以说危机四伏。但到底就会变动,就是能量开始涌现的时候。所以不久的未来,变动就会起,靠这些年轻人。但鱼有鱼路,虾有虾路,这个机制怎么建立?现在片商不愿介入,因为他们有戏院要有钱。《云水谣》,龙翔公司好像投资了1/3,龙翔公司以前和新艺城合作,投资了很多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现在跟未来,没什么好说。我知道这个状态,但使不上力。

台湾电影还有一个限制就是它本身的市场不够大,表示内需不足,跟香港一样。香港电影10年前失掉台湾市场就开始一直往下掉,到现在还没有起来,虽然还有内地市场,但那是另外一块,他们还摸不着。有几个香港片子能在内地大卖的?不多。这其中的区隔,比如城市文明的累积还没有办法同步,所以没有办法在那边卖。唯一的一个是周星驰,算厉害的,两岸三地通吃。还有周杰伦,目前是两周的天下。不过周星驰这种导演也是少数中的少数,他有自己的特色,别人无法取代。周杰伦是酷,他的歌酷酷的,又够聪明,有人愿意投资,这个起点非常高,因为他的制片人好像做过《卧虎藏龙》,脑子是很清醒的。台湾电影的出路在其最好的时候没有好好把握,现在就无法继续。其实台湾电影表达的内容最适合内地的,比台湾还要适合,所以在台湾的华人区里面,你要扮演什么角色,政府是不管的。

香港、台湾、内地要合作的话,各有所长,比如香港的技术,所谓拍类型片和电影工业是不错的,台湾就是人文,编剧比较适合内地。这样再和内地市场合作,可能机会会有,这种成功久了会变成一种状态。不然台湾会沦为一个货架,其他国家来上片,它本身却没有工业,只是发行而已。台湾以前跟亚洲其他地方之间也非常有机会,但都没有把握。我其实是对日本市场最有兴趣的,以前在日本很卖座的,从《冬冬的假期》、《悲情城市》到《恋恋风尘》都很卖座。到《戏梦人生》就不行了。人家看不懂,一路看不懂到现在就沦为小众电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