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1)

印章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符号标志,在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文牍、典籍、信札、书画上,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印章,不但印文各异,印体的材质和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它们不仅是一种个性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印章起于何时?从现存的印章实物来看,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从文献资料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已经有了关于印章使用的记载。那时的印章通常称为“玺”(音),有官、私之分。在现存的六千余方先秦古中,官约占二十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是私“玺”,多为金、银、铜、铁或玉石、陶泥及琉璃等材质符合。战国的官“玺”是为官吏衣饰佩戴、行使权力所用,战国时已经有了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的制度。官“玺”一般多镌刻官职名称,如“司马之‘玺’”、“司寇之‘玺’”,地方官也有在地名之下镌刻官名的,例如“沟城郡丞”一类。私“玺”是私人使用的印章,一般为姓名或闲文,姓名印章可以有姓

有名,也可以单镌姓或单镌名。姓氏有以官名为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区或区域为姓的,例“司马”、“司徒”或“东方”、“东野”、“西郭”诸姓。

秦统一中国后,印章在名称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官私印章统称为“玺”的习惯,规定只有帝、后的印章才能称之为“玺”,而百官与百姓仅能称“印”。唐代以后皇帝的玺也称之为“宝”,沿用千余年。印章在秦时,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改战国时阴阳文并用的形式,而是多镌以阴文,且印面施以界格,正方形施以田字格。在书体上以小篆为主,印形也以正方形为多。汉代虽蹈袭秦制,但废除了田字格,使字体更加明显洗练。两汉时,品秩不同的官吏在官印的质地、纽式上也有很大区别,皇帝一般为白玉质、螭虎纽,诸侯王为金质、龟纽,品秩二千石至千石的官员为银质、龟纽,千石以下为铜质、鼻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两汉以前,并没有纸,那么,要印章何用?原来,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为封发物件、简牍,把印盖在封泥之上,以防私自拆启。当时的公私简牍都是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的交叉处用潮湿的黏土粘牢,再在黏土上盖上印章,作为信验,这是那时印章的主要用途。当然,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和印记。后来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只是存在于某些物品之上。唐代的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不少地方进贡物上用的白石灰质封泥,上面除了有墨书的物品名称和简要说明,还有朱红色的地方机构或长官印章,形成“白泥赤印”的情况。彼时用在纸上的印章也已改为朱色钤盖,一直沿用千年。印泥也称为印色,红色印泥是由朱砂、油、丝织物和少量水银调制的,因为古代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称谓。我们偶尔也可在信笺笔札上看到用蓝色印泥钤盖的私印或收藏印,这是因为修书人或收藏者正在服丧期间,红色便改为蓝色。除了公文和日常应用外,印章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起于唐宋,但主要是兴盛于元以后。因此我们在唐宋书画上看到的钤印不多。今天见于宋以前书画上的印章大多是后来的鉴藏印。例如宋徽宗时藏于内府,见于《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上的“宣和”、“政和”、“教主道君”和“天水双龙”等印玺多是那时钤上的。徽宗时还编有《宣和印谱》,收录了北宋以前的印章图样。

自元代以来,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其鉴赏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印章本身,一是印文篆刻,而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石料为印,元代以后最为流行,这种石印章多取材于叶腊石,以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三大类最为人珍视。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故名。石色丰富,但以青色居多,是石印的常用材料。其中以“白果冻”、“兰花冻”和“松皮冻”较为名贵,色青质莹,是制印的上品。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故名。有红、黄、褐色,而以灰白色居多,也是常用的制印材料。其中质略透明,如熟藕粉的称之为“昌化冻”或“藕粉冻”。上有鲜红斑块像鸡血凝结的称之为“鸡血石”,少杂质,多红斑而质地纯净者为上品。

寿山石的品种最多,因产于福建闽侯的寿山,故名。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以质地而论,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田坑中的冻石经过溪水、雨水的长期流浸冲淌,石质细洁晶亮,内里并有橘瓤丝或萝卜丝纹状的絮状物,细腻润滑,其中色白者为田白,色黄者为田黄,而黄白相间者为金银田,此三者出产甚少。其中极品为田黄石,从古至今一直身价昂贵,有寸石寸金之说。寿山石中质色如羊脂者,称之为“白芙蓉”,质色如桃花者称之为“红芙蓉”,皆为寿山石中上品。另有一种通明如水晶,质腻性滑者,称之为“鱼脑冻”,也是寿山石中的精品。

田黄由于其稀缺性和质地色泽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成为最珍贵的玩赏之物,甚至超过其他珍宝。据说乾隆皇帝曾在梦中看到玉皇大帝颁赐他田黄石,而民间也历来有田黄石可以驱邪消灾、延年益寿的传说,因此田黄被进一步神化,被尊为“石中之帝”。咸丰皇帝临终前赐给慈禧的一方“同道堂”印,即是田黄石制成。

田黄石自开采以来,已经资源枯竭,总量加起来不过五百公斤。直到今天,就是勉强可以归属为田黄类的下品,如黑田、灰田,也都成为收藏者竞相追逐、搜求而致使价格一路飙升的藏品。而上等田黄作为印章、工艺制品而被辗转流传、买卖、交易、馈赠乃至损毁的全部,也完全在这区区五百公斤之内。

田黄石的鉴赏,主要是从其质地来鉴别。章鸿钊在《石雅》中曾说:“首德而次符。”以玉石而言,“德”就是玉石的质地,“符”是玉石的光泽和颜色,也就是说,品评玉石,质地是第一位的,而色泽是第二位的。历代寿山石研究者总结玉石有“六德”、“三贱”。“六德”即为细、洁、润、腻、温、凝,六项标准均能达到,才能谓之“六德皆备”。“三贱”即是粗、松、脆,是石质之粗糙而疏松者。“六德”仅指一般寿山石而言,至于寿山之极品的田黄,还要达到“结、嫩、灵”三德,“结”是相对“松”而言,也就是说要达到石质的组成分子紧密,石质坚硬,石坚则色正。但凡石质既细且结,入手则有滑润感。“嫩”是相对老而言,田黄石中的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等,其质地嫩如婴儿肌肤,柔嫩可爱,绝无老干之病垢。“灵”是相对涩滞而言,这是单凭肉眼难以判断的,而是要靠对田黄多年的体味玩摩才能领会到的,也就是对一种灵秀之气的感悟,或者是对一种生命之光的感悟。这种生命之光却又没有浮躁炫耀之气,是内敛的、含蓄的、蕴藉的。“灵”,应该说是极品田黄的一种气质神韵,或者说是心灵与石质之间的交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