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般外国人都念成“きょうと/Kyo-to”,但在日本国内除了“Kyo-to”,有时还会念成“みやこ/Miyako”或“きょうのみやこ/Kyo-no miyako”。“Miyako”的汉字是“都”,“宫处”(Miyako)之意。
提起京都,在我还未实际去旅游之前,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儿子于国中“修学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Shu-gaku Ryoko,学校例行公事之一的长途旅游)时,从京都带回来的特产点心都是“生八ツ桥”(なまやつはし/Namayatsuhashi)。害我当时对着儿子碎碎念:难道京都只有这种和菓子?
事后才知道,京都人惯常吃的是另一种长方形的烤米果,现在观光客买的那种半透明饼皮内包甜馅,类似可丽饼的三角形“生八ツ桥”,是一九六六年专为国内修学旅行生开发出的特产品,难怪从关东地区前往关西地区旅游的修学旅行生,都买同样的和菓子回来孝敬父母。因此,当我于日后实际到京都旅游时,就对“生八ツ桥”不屑一顾,专门找当地人惯常吃的桂皮米果试吃。二者比较之下,我发现当地人惯常吃的桂皮米果比较合我的口味。
京都在千年前名为平安京那时,分为左京(东边)、右京(西边),左京别称洛阳,右京别称长安。只是右京长安那边是沼泽地,不久便荒废衰微,左京洛阳却一直歌舞升平,这个左京洛阳正是目前的京都市。所以战国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甚至平成时代(一九八九至今)的现代日本人,仍惯常用“上洛”(じょうらく/Jyo-raku)这个词来形容前往京都之举,而到东京时则称为“上京”(じょうきょう/Jyo-kyo)。
读过《阴阳师》这套系列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京都是典型的风水都市、巨大咒术城市。北方有玄武船冈山,东方有青龙贺茂川,途中与高野川汇合成鸭川,南方有朱雀巨琼池,西方有白虎山阳、山阴二道;东南西北四方配置了四圣兽,鬼门方位的东北方则配置了比叡山延历寺。
我不知道风水这门学问到底准不准,却认为应该并非凭空杜撰,否则,京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投掷原子弹候补城市之一,当时美军认为反正迟早会投下原子弹,才没对京都进行大规模空袭。倘若不是咒术城市,战后恐怕跟广岛、长崎那般,当地居民首先必须做的不是整理废墟,而是每天要焚烧躺在街上的那些数不尽的尸体。
京都府总人口是二百六十三万,京都市人口只有一百四十六万,在我这种住在首都圈的关东人眼里看来,是个规模很小的县市。大概家里只要有一辆自行车或机车,便可以随心所欲跑东闯西,要不然就搭巴士或出租车。
然而,京都一年的观光客多达五千万人次,其中修学旅行生有一百万人,外国人是八十万人,这些外国人中,美国人占百分之三十,中国台湾人占百分之十五,韩国人占百分之七,中国内地人占百分之五点五,观光消费总额是六千四百亿日圆(以上数字均为二○○六年京都市政府统计结果)。换句话说,一百四十六万当地居民每年要应付五千万外地人,而每年光应付这些观光客,便可以赚进六千四百亿日圆,难怪京都人会认为自己活在地球的中心。
“活在地球的中心”这句话不是我夸大其词,而是实际从京都人口中听来的。据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独身市民都是生在京都、长在京都的纯京都人,阿公阿嬷世代的更夸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从未离开过京都。简单说来,除非不得已,京都人不会离开自己的故乡迁居到别处居住,也因此,对京都人来说,京都便是他们的地球。
有一次,我问京都人:“京都是盆地,全国人都知道京都冬冷夏热,这样你们仍不想离开京都吗?”对方回说:“我们自有我们独特的过法,你们外地人无法体会啦。”对方说得没错,无论任何地域,当地人自有当地人的过法以及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外地人终究是外地人,即便每年都到京都一掷千金,也无法融入其中。
我再问:“那如果我想搬到京都住,首先要准备什么事?”对方想都不想,马上笑道:“最好先学会关西话,要不然不管你在京都住几年,左邻右舍仍会视你为外地人。”喔,原来如此。有关这点,我觉得很有趣。
一般说来,关东人不会计较对方的乡音,例如邻居搬来一家关西人,在当地住了五年、十年后,全家人依旧讲关西话,左邻右舍聚在一起时不会说长道短地批评对方不入境随俗。反正关东人即便不会讲关西话,也听得懂关西话。方言在人际关系上不会成为绊脚石。但是这点在京都行不通。倘若你在京都住了一两年,仍不会讲关西话,那你绝对有苦头可吃。这也是一般日本人认为京都人封闭、排外的最大原因。
我有个嫁给京都人的朋友,她在京都生活了五年之后离婚回来。在嫁到京都之前,她明明是关东人,根本不会讲关西话,但是离婚回来后,跟老朋友见面时,开口闭口都是纯正的关西话,让我们这些老朋友听得目瞪口呆。她说,除非你是观光客,要不然大部分京都人都很讨厌讲关东话的人,在京都人面前最好不要提起德川家康,不然会遭遇一场听起来很柔软,其实内容很酸、你又听不懂的京都腔冷嘲热讽。
我们这些老朋友听后都捧腹大笑,边笑边骂这一切都是德川家康那个老狸猫惹来的祸。接着有人反驳:“老狸猫一点都没错,真正的祸首是那个自卑感超强的丰臣秀吉吧?当初要不是他把老狸猫赶到鸟不生蛋的关东,哪有今天的东京?明明是关西人自食其果的嘛。”
总之,关东人和关西人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通常会成为俎上肉、釜中鱼,变成酒席上众人的谈笑话柄。
只是细想之下也难怪京都人会讨厌关东人。京都在日本算是一个小王国,不但历史悠久,至今仍是日不落国,就算披着落后时代的外衣,外地人乃至外国人依旧怀着憧憬心态蜂拥而至。他们会把自己的故乡当作地球,满脸堆笑地迎接观光客,内心想的却又是另一回事,均是情有可原。
而且,京都人虽然看似披着一件古老外衣,其实本质是厌旧贪新。因为贪新,所以不断追求新潮;因为不断追求新潮,所以才会念旧,继而得新而不忘旧。这点可以从商店招牌看出。
由于京都是古都,又是全日本最有人气的国际观光城市,比起其他城市,有许多管制措施,例如不能盖高楼大厦,商店招牌不能过于惹眼等等。我建议大家到京都观光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商店招牌,乍看之下仿佛很不起眼,很低调,不过只要仔细看,会发现在那些看似古色古香的招牌上,隐藏着京都人强烈的个人主张与创意。而且大部分招牌都是DIY。
至于观光名所以及十七处世界遗产,只要翻阅一下中文旅游指南,应该都有详细介绍,在此我就不多赘述。倒是想建议一下大家,到京都时,不妨找家“饺子王将”(ぎょうざのおうしょう/Gyo-za no O-sho)进去吃吃看。
在日本,提起饺子,指的并非中华文化圈的水饺,而是煎饺,类似锅贴。王将的总社就在京都。不只是京都人,凡是关西人,只要一提起饺子,脑中浮出的一定是王将。一盘才一百八十日圆,对省吃俭用的自由行旅客来说,应该不是一种负担。
附带一提,关东人一提起饺子,脑中浮出的是“饺子满洲”(ぎょうざのまんしゅう/Gyo-za no Manshu),总社正是在我目前居住的埼玉县所泽市。所谓“西方王将,东方满洲”,由此可见这两家的饺子闻名全日本。而且材料全是国产品,蔬菜也是无农药更没有防腐剂之类杂七杂八的混合物,可以安心大快朵颐。
最后来说明一下京都艺伎。
艺伎的正式名称是“艺者”(げいしゃ/Geisha),顾名思义,就是艺人,也就是从小接受三味线(しゃみせん/Shamisen,三弦琴)、日本舞蹈、茶道、书法等训练的专家,十七岁左右才能独当一面,正式接客。在成为艺者之前的见习生称为“舞伎、舞子”(まいこ/maiko)。
艺者和舞子的区分可以从领子看出,前者是白色,后者是红色。艺者的头发是假发,舞子是真正的头发;发髻上的簪子也不一样,花花绿绿一大串的是舞子。艺者的口红是上下唇都抹,舞子只涂下唇。从腰带也可以区分,独当一面的艺者是“太鼓结”(たいこむすび/Taikomushubi),就是类似包包的那种结法,舞子的腰带则很长。艺者的和服袖子是“留袖”(とめそで/Tomesode),舞子是“振袖”(ふりそで/Furisode);前者脚上穿的是“草履”(ぞうり/Zo–ri),后者穿的是厚底的“おこぼ/Okobo”。
舞子通常住在“置屋”(おきや/Okiya),白天到“女红场”(にょこうば/Nyoko-ba)学校学各种艺事,有时跟着前辈艺者到宴会场见习接待客人技巧。大约五年后,才能迎接“襟替”(えりがえ/Erigae)仪式,也就是换领子晋升为真正的艺者。
换句话说,往昔是小学毕业就要去学艺,十七岁便可以独立,但现在基于儿童福祉法以及劳动基准法等法律章则,必须在初中毕业后才能去学艺,所以现在通常是二十岁过后才举行换领子仪式。
为什么艺者都把脸涂得那么白?原因很简单,因为往昔没有电灯,只有蜡烛,女性尤其是青楼女子只能把脸涂白,以强调自己的五官,这习惯一直沿袭至今。就算现代已经有电灯了,但假若脸上不涂白,大概也很难配合身上那些华丽和服吧。
艺伎可以结婚吗?当然可以,只要把见习期间的五年债款全部偿清,独立为正式艺者,随时都可以结婚。只是,大部分艺者都选择不婚之路,想结婚的话,只能洗手不干,毕竟没有男人愿意找已婚艺者来陪酒作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