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纹(かもん/Kamon)

 

日本家纹的历史大致可以回溯至千年前的平安时代初期,那时贵族公卿的交通工具是牛车,每逢祭典或宫廷惯例仪式,停车场挤满了一大堆牛车时,会分不清哪辆牛车是自家的。由于牛车上涂了黑漆,贵族们便在黑漆上画上泥金花纹以为辨认符号,这就是家纹的来源。之后,延伸至衣服、家具、装饰品,等等。

武士家纹的兴起比较晚,大约在平安时代末期,源、平二氏争权那时。当时在战场上为了区别敌我,源氏悬白旗,平氏挂红旗,这习惯一直延续至现代。例如除夕夜现场转播的NHK“红白歌合战”(こうはくうたがっせん/ko-haku Uta Gassen)、学校的运动会对抗赛、车站前商店街的摸彩活动、祭典帷幕……都用红白(こうはく/ko-haku)两色。

商店街的摸彩活动是让消费者摇一个装有红、白珠子的箱子,倘若摇出白色珠子,表示中奖。有些商店街的大奖是国外旅游机票,不可小觑。各个商店街通常在夏天祭典以及过年关时会举办摸彩活动,遗憾的是,我至今从未抽到大奖,顶多抽到五盒包装的面纸袋或十二卷包装的卫生纸袋。

而在源、平两氏的红白旗帜浴血奋战中,敌我双方的武将为了证明自己的战绩,又各自悬挂自己的战旗或帐幕,这就是武士家纹的由来。

到了天下太平的江户时代,家纹失去了战争时的实用性,变成辨认门第高低的象征,在庶民间也流行开来。当时庶民不能公称姓氏,但不代表庶民完全没有姓氏,只是不能在户籍上冠姓而已,平时只得以家纹代用。

只是,庶民喜欢模仿著名历史人物的家纹,再另外设计出自己的家纹,所以不能因为家纹类似,便误以为对方是织田信长或丰臣秀吉的后代。

明治维新以后,阶级制度瓦解,人人平等,家纹流行得更旺盛。但是在昭和时代败战后,欧美文化成为人们向往的文明指标,家纹被蒙上军国主义、封建社会的色彩,逐渐衰落。目前一般家庭只有在正式传统礼服或墓碑上才用得到。

日本最有名的家纹是天皇家的“十六瓣八重表菊纹”,这个不能乱用,甚至连亲王家也不能用,因为菊花相当于国徽。日本护照上以及国会议员徽章的花纹正是菊花,只是仍与天皇家家纹有小小区别,是“十六瓣一重表菊纹”。

不过,菊纹有替代纹,就是桐纹,这是往昔天皇家御赐给立功者的徽章。现代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的徽章与五百元硬币的图章都是“五七桐花纹”。换句话说,菊纹代表天皇,桐纹代表政府。

此外,神社和寺院都有其固定的“神纹”(しんもん/Shinmon)与“寺纹”(じもん/Jimon),而历代都是神官或住持的家系,家纹等同于“神纹”或“寺纹”。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女纹”(おんなもん/Onnamon),主要分布在关西地区,是一种由母亲传给女儿、再传给外孙女的“母系纹”(ぼけいもん/Bokeimon)。这是江户时代中叶兴起的习俗,以濑户内海沿岸为中心,逐渐扩展到西日本而扎根。

因为关东地区是武士社会(武士文化),出嫁的女人等于泼出去的水,正如日本有句谚语说的“女人三界无家也”那般,凡事都要遵从夫家家风。然而关西地区不一样,是商业社会(庶民文化),习惯把儿子送到别家店铺吃苦,再从自家伙计中挑出杰出人才,让女儿招赘并继承店铺。之后关西地区虽然也演变为男性社会,但“女纹”风俗一直没被淘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