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2:学习(5)

活到老,学到老 

我有位高中同学,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的英语专业,他希望能在国际教育交流领域开创出一番事业,目前任职于国内某高校涉外部门。在工作之余,我这位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课程,而且主动承担起部门网站编辑和国际交流活动策划等工作,并且成功组织了各项活动。通过努力,网站的质量也受到上司的好评。 

几年后,由于部门管理的混乱,他感觉继续这份工作毫无前途可言,便跳到一家国际教育发展投资公司做市场调研员,开始了每天在外跑业务的生活。我同学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为公司的业绩标兵,并升职做了主管。后来,他又被安排到市场部,担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这个阶段,他开始全面接触市场工作,工作激情和绩效非常高。在助理的位子上,我同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特别在市场策划方面显示出了过人的能力。

有一年春节我们聚会,我和他聊得很畅快。期间,他回忆起了之前的艰辛,也憧憬着以后的幸福,而让我记住的则是一句话:  

“一个年轻人,不一定要终身受雇,但一定要终身学习!”  

这句话让我那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思索良久。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属于迷茫的一代,站在世纪的门槛眺望远方,不知何去何从。美丽的大学校园演绎的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老师的口若悬河与学生的昏昏欲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会与社团的活动让我们麻木 社会的急剧发展带来的多元思潮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我们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快乐,从而越来越多的无奈,越来越多的叛逆。  

大学曾经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没有接触到它时,它具有神圣的光芒。经过日夜艰辛苦读,终于有一天我们真正走进了它,可以去亲身体验它,却发现它没有想象中美丽。当我们走向社会时,发现校园里学的东西在现实中派不上用场,我们开始怀疑大学:大学与现实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  

无数年轻人的精神偶像、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李嘉诚因为家境贫寒,上到初中就被迫失学。15岁时父亲去世,他从此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尽管他工作非常辛苦,但他知道,如果没有知识,没有学问,他将来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他白天当推销员,晚上上夜校。他到废品收购站去买别人废弃的旧教材,用旧报纸练字,利用各种方式疯狂地学习知识。  

“当时我住在合群男子公寓,就是现在铜锣湾金堡大厦。每晚12时就会熄灯。我因为上夜校和到工厂跟单,每晚回来要摸黑走楼梯,一步步数楼梯数,够数就知道回到宿舍了。”  

李嘉诚青年时基本没受过正式教育,尤其是英语,可是他深知在香港做生意,不学好英语,永远没有出息。经过刻苦学习,他的英语水平甚至比普通的大学生还要高。50年代他做塑胶花生意时,订阅了好几种全世界最新的塑胶杂志,以便能够掌握最新形势。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樽的机器,但从外国订制太贵了,于是他凭着自学的英文查阅各种外文资料研制了这部机器,这成为他早年非常得意的事情之一。他又靠着自己当时还很不流利的英文,和外国人做生意,打开了国际市场。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成了享誉东南亚的“塑胶大王”了。  

至今,他仍然有一个嗜好,每天晚上睡前阅读,其中主要是社科类和科技类的,还有哲学方面的。通过阅读,他累积了更多的知识,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信息时代,每天新出版图书、报刊和新涌现的科学发明创造成千上万,而你学习吸收知识的时间、能力、条件均有限,不可能一劳永逸,以不变的知识结构去应付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况且,知识陈旧率也惊人的高,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在毕业十年后,有用的就仅剩20%。在国外,一个工程师的学历在六年之后必须重新考试,假如考试没有通过,就不再是工程师。就像一块电池,如果持续不断使用却不充电,那么电池最终会失去电力,成为废品。所以,我们不仅要抓紧现在大学的良好学习时机,更要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来培养,持之以恒。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不会被迅速前进的社会步伐所淘汰。  

与其抱怨,不如通过学习提高能力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有一次愤愤地对我说:“我老板一点儿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老子就跟他拍桌子,然后走人!”  

我问他:“你对这家文化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把他们做畅销书的窍门完全搞懂了么?”  

我同学摇了摇头,不解地望着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