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倾向于避免迪尔尼亚的有机象(organic imagery);它认为类型是一种复杂的光谱结构,它的边界是模糊的,但中心的重要成员却是固定的。然而,大多数电影批评家都没有使用家族树或者光谱结构,他们在拉科夫称为“对象语义学”(objective semantics)的领域里工作,希望通过电影的必要和充足特征来给它们分类。也许正是因为“类型”(genre)这个词本身在词源学上同生物和出生相关,所以促成了某种本质论(essentialism);但是甚至当作者们声称黑色电影并非一种类型时,他们仍然不断地列举着黑色电影的定义特征。为了避免恼人的不规则性,他们有时声称黑色电影是“跨类型”(transgeneric)的。问题是这个说法对那些表面上固定的类型片也同样适用:西部歌舞片(western musicals,《俄克拉荷马!》[Oklahoma!])、西部情节剧(western melodramas,《太阳浴血记》[Duel in the Sun])、西部科幻片(western sciencefiction pictures,《未来世界》[Westworld])、西部黑色电影(western noirs,《追击》[Pursued])。事实上,每部电影都是跨类型或多元的。不管是电影工业还是观众都不会遵循结构主义的规则,而各种电影成规(conventions)早已混血到一起。基于同样的理由,每一个重要的类型都被一种在历史和社会中形成的拉科夫所说的“链接(chaining)”手法所塑造。链条上的特定结点会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将完全不同于链条上的其他结点(《琼宵禁梦》[Clash by Night]和《劳拉》[Laura]并无多少相似之处,尽管都被归类为黑色电影)。因此,不管我们对类型做出怎样的调整,我们都无法得到清晰的边界和统一的特征。我们也无法得到一个“正确”的定义——只有一系列有趣的用法。
读者们将看到,我自己的方法与其说同认知理论相关,不如说同文化和社会历史相关。然而,也许有点怪异的是,在第一章中质疑了大多数对黑色电影的常见概述之后,我仍继续以一种惯常方式使用这个术语,并采用了一种多少有点传统的历史书写(historiography)。我对这个表面矛盾的解释是,“黑色电影”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同“罗曼蒂克”(romantic)或“经典”(classic)这类大词一样。它是一个具有完全属于它自己历史的意识形态概念,它可以被用来描述一个时期、一个运动和一个不断重现的风格。像所有批评术语一样,它总是趋于简化,有时所起的作用是代表未被阐明的议题。正是出于这些理由,也因为它的含义随时间而变化,它必须被当做一个话语建构(discursive construct)来检视。不过,它也具有启发价值,它所激发的特定主题值得深入考量。
7此书接下来的章节就探讨了这些主题,但我经常验证或挑战对这些主题的寻常看法。在第二章中,我着重探讨1940年代早期黑色惊悚片的文学基础,说明我们对低俗小说的寻常看法是过于简单的,并且,那些“原初的”(original)黑色电影是高度现代主义high modernism:现代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发展于现代主义的盛期(约20世纪初至中叶),特指用最有特色、最高级或最华丽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主义,通常用于文学、批评、音乐和视觉艺术领域。——编注被美国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同化并作为整体出现的产物,这一过程是紧张和矛盾的。第三章处理的是与所谓“黑色电影对好莱坞规范的抗拒”相关的问题。虽然我断言黑色电影作为整体并没有基本的政见,但仍试图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一组特定的黑色气息的电影noirlike movies:对于这些影片是不是纯正的黑色电影存在争议,作者用这个词表达它们与经典黑色电影有相似之处。姑译为“黑色气息的电影”,下文中还有同样的表达,理由同此。——编注来证明好莱坞的政治运动或文化形构(cultural formation)是怎样通过使用以批判为目标的黑色惊悚片来反抗审查制度和政治压迫的。其余的篇幅越来越多地专注于历史上的黑色电影和当代电影之间的关系。在第四章中,我讨论了好莱坞电影的经济决定因素和电影批评中奉某些类型的B级片为圭臬的普遍趋势。我试图论证很多所谓低成本黑色电影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中等水准的制作,它们都试图在B级片开始消亡的年代跨进中高端市场。当然,我也试着详解某些B级片的魅力所在,并展现一个低成本犯罪情节剧的传统是怎样延续到电视电影和音像店“情色惊悚片”(erotic thrillers)中的。
第五章处理的是电影风格,但是我并不想全面地讨论这个主题。这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正如我在此章开头处所说的,从不存在单一的黑色电影风格——只有一个互不相关的母题(motifs)和实践的复杂系列。即便如此,黑色电影仍被普遍等同于特定的视觉和叙事特征。我的兴趣在于若干特征是怎样被用来支持仍在发展的“新黑色电影”(neonoir)传统,并通过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从黑白片为主导到以彩色片为主导的产业的历史变迁;第二,在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后现代类型片的发展过程中,戏仿、混成和时尚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戏份。
在第六章中,我探讨了术语“黑色电影”中黑暗(darkness)这个中心隐喻,并指出其中的一个含义与种族相关。许多批评家业已指出,经典黑色电影专注于情色主义(eroticism)和颓废,经常展示白人异性恋男性与同性恋或性独立女性的邂逅,但其中也有很多包含了与种族“他者”(others)的邂逅。8为了唤起对种族主题的关注,我简要地叙述了黑色电影描述亚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虽然此章的很多内容只是综述(survey),但它以对由非裔导演执导的近期影片的特别关注为结,因为黑人社会抗议文学总是同黑色电影有重要关联。
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仍是一个综述,但它覆盖了更广阔的范畴,话语的建构也更松散。这里,我在尽可能大的语境中讨论黑色电影,表明我们有关这个术语的概念是怎样不仅被电影和批评著述,也被组成信息时代的所有媒介所塑造。最终,这一章提供了一份当代影院市场的版图,并唤起对黑色电影所倾向于填塞的不同缝隙市场(niches)的关注。然而,它的主要目的是指出黑色电影这个概念是多么普遍深入和随机应变,并给出实例,说明黑色电影怎样影响电影之外的事物。
也许本书的另一个副标题可以是“看待美国黑色电影的七种方法”,因为每一章都有一个略为不同的观点。我尽力在每处都做到综合全面;可是每章虽都可以详细阐释成一本书的篇幅,我却没有要用它们来对其所论议题下定论的幻想。至少,我的书包括了一些别处未有的历史数据,并对某些众所周知的电影进行了新的读解。我希望我对其他作者的敬意明白易见,并且为后来的批评家打开了研究的路径。当然,有关这一主题的更多著述会继续涌现。正如我们马上就会发现的,黑色电影既是过去之物,可以一直回溯到我所进入的那个时候之前,也是一个征候,反映着媒介萦绕的当下。它虽然源于欧洲,但现在已变为美国文化的恒定特征,并将继续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