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5)

第二,在治国方针的问题上,多尔衮要求顺治小皇帝随他临朝听政。也就是说,边玩儿边学,我上朝管理政事,你跟旁边瞧着,你爱瞧就瞧,也不管你,在这种不知不觉中,边玩儿边学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耳濡目染就让他学会如何驾驭自己的臣民。他一边玩儿一边就得看,这个人怎么回事?干嘛这样说,那人干嘛那样说?这个人是什么脸色,那个人什么眼神?他是采取这种办法来对他进行国家政事的教育。

第三,对于长幼关系和君臣关系上,多尔衮做得很不好。多尔衮这个人号称睿亲王,可能他太把这个顺治帝当成一个小孩了,他就忘了,这个小孩是皇上。他觉得这不就是我侄儿,我又没儿子,我对他教育教育理所应当,说说,训训,他就不明白,他是满人,他那个汉文师傅,您记得他有汉文师傅,他会对皇上进行教育啊,您生下来就是皇上,谁都得给您跪着,谁跟您说话都得自称是奴才,都得是这么着那么着,他这个汉文师傅会拿汉人这套理论教育他,别什么摄政王啊,他就应该给您跪着,他对您说话就不能大声,大声就是错的。

顺治小皇帝就逐渐地接受了这种观点。认为我是皇上,我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们都得老老实实,我叔叔怎么着,摄政王怎么着,我不应该怕他,他应该怕我,他实际上就接受了这种教育。

紧接着还有,这个师傅他会偷着教育,您看在我们汉人这儿,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这个事是丢人现眼的事,这出去怎么见人呢?

这样,顺治小皇帝开始对多尔衮有不满意的地方,多尔衮和小皇上之间矛盾产生了。有的人会说,您这个是猜的吧,您的考证我看都是分析,找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他们之间确实产生矛盾了。

这太多了,《清实录》里面到处都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年,京城流行瘟疫,你说那个时候中国人怕什么瘟疫?天花!死的人太多了,不死也落个麻子,那个时候中国人麻子有多少?谁能治,谁也没有办法治,面对着天花,只能是束手无策。就在某一年,小皇上也在北京,京城流行天花。当时多尔衮可急坏了,刚刚听说这件事,冲进宫中把小皇上抢出来,带着七八十个人,策马狂奔,跑到关外,他知道,那儿冷,那儿没有天花。他就带着小皇帝离开了京城,小皇上也不知道实际情况,非常害怕,这么几岁小孩,让马给夹着,他不害怕才怪。过了十多年后,多尔衮都死了好些年了,他回忆起那年的情景还恨恨地说,什么人啊,几十个人就把我带走了,沿途之上,到处都是土匪,我吃吃不上,喝喝不好,也没人保卫我,策马狂奔,这不是要杀我是什么?说到这儿我就想起来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罪名真是想有就有。

矛盾产生了,我们能够理解,这种矛盾为什么产生?又为什么会发展起来呢?

矛盾扩大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中间既有多尔衮的原因,也有顺治小皇帝的原因,还有旁观者,如济尔哈朗之流的原因。从多尔衮方面来说,他这个人居功自傲,从来不把小皇上当皇上,独断专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请示也不汇报,这个方面害了他,这中间最最典型的有一件事,最最让顺治小皇帝伤心的就是豪格之死。

我们在第九讲中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根据《清史稿》和《清世祖实录》记载,豪格竞争皇位失败,对部下发泄对多尔衮的不满,结果被多尔衮抓住,这个部下告密,何洛会告密。告密之后,多尔衮下令杀掉了。当时他散布的不满是说豪格请人算命了,说多尔衮不长寿,不是长寿之相,会早早就死,不应该当皇上,事后证明是对的,他就是没长寿。结果,他把所有听到这个信息的人都杀掉之外,还要处死豪格。当时济尔哈朗也同意杀,代善也同意杀,所有人都同意杀。就在马上上法场这个时候,小皇上出现了,先杀我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小皇上救了比自己大三十岁的哥哥豪格一命,但是死罪饶了,活罪不免,紧接着多尔衮让他戴罪立功,发配到四川,打张献忠。在豪格与张献忠交战当中,双方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咱谁都不动,你那边人射我,我这边人射你,豪格自己跟人家比阵,自己往那一站,什么都没戴。结果,豪格属下人射杀了张献忠,遗憾的是张献忠手下人没有射着豪格。豪格立了如此大功,回到了北京吗?历史书上众说纷纭。很多书上,包括《清史稿》上都认为豪格没有走到北京,走到卢沟桥,人没了,哪儿去了呢?死了。为什么死了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在卢沟桥举行宴会,被人用弓弦给勒死了,说起用弓弦给勒死了,就使我想起了多尔衮的母亲的死,也是用弓弦勒死的,这是报仇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