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24)

孙权甘心称魏臣: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孙权降魏受九锡

孙权承父兄之业,坐领江东,历时三世,在军阀间你争我夺、相互兼并的战争中,成了三足鼎立的霸主之一,但在魏、蜀、吴三家中,他的势力相对要弱一些,为此,他采用了“避于先而审处于后”的策略,长期据江东与曹刘周旋,最终成就帝业,成为三国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一国之主。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外交上,孙权堪称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人物,《三国志》中称他“任才尚计”,他始终以“坐江东,观成败”的基本立场,随机应变、适时调整,运用出色的外交手腕,周旋于魏、蜀两国之间,其“伐交”的手段堪称高明。

孙权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他既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国;只要对国家有利,他既可联刘抗曹,也可联魏抗蜀。

公元208年秋,曹军压境,迫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抗敌,从而展开了赤壁之战。在曹操扬言要跟孙权“会猎于吴”时,东吴群臣纷纷主张投降。孙权在鲁肃、周瑜的大力支持下,断然决定抵抗曹操,联合刘备,在赤壁取得了重大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之后,刘备强赖荆州不还,而对于东吴来说,荆州是赤壁之战的胜利品,且地势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曾经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鲁肃也说过:“荆州外靠汉江,内阻山陵,有重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荆州处于扬州上游,蜀国占领荆州,对吴国安全有很大威胁,孙刘两家就荆州的归属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孙刘联盟开始出现裂缝。

后来刘备被迫退让,还了长沙、零陵、贵阳三郡,但矛盾依然存在。在公元217年曹军进攻濡须,孙权认为:“曹操势大,不可力取;若与久战,大损士卒。”

向曹操求和,许年纳岁贡,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蜀汉。自此,孙权的外交策略由联刘抗曹转变成了反刘迎曹。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吴蜀联盟彻底崩溃。

为了抵御刘备的进攻,孙权不得不依靠魏国的势力。曹魏是当时三国中的最强者,吴国如能促使魏国出兵攻蜀,蜀国则无力攻吴;如能争取魏国的支持,吴国则不惧蜀国。于是他又向曹操上表称臣:“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主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曹操看书后大笑,出示群臣说:“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耶!”

孙权又派诸葛瑾往成都向刘备求和,又遭到拒绝,刘备亲提75万大军伐吴。这时曹操去世,曹丕篡汉,孙权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又派使向曹丕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名义上接受了孙权的臣服,实际上却是在坐山观虎斗,从中取利。虽然孙权的“驱虎吞狼”之计没能成功,但争取到了魏国的中立而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蜀汉,避免了两面受敌之险,这对保证彝陵之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时过不久,曹丕派遣使臣来东吴索取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物产,群臣上奏说:“荆、扬二州应交纳的贡品是有定额的,现在魏国索取的珍玩之物是不合于礼节的,不应当给他们。”孙权说:“当年惠施曾尊奉齐国为盟主,有人责备他:‘你是主张不承认别人为盟主的,现在尊奉齐国为首,不是自相矛盾么?’惠施说:‘有人在这里要打他爱子的头,他想用石头代替爱子的头。这是因为头贵重而石头不足道。以不足道的东西代替贵重的东西,为什么不行呢?’如今西北方的魏国在打我们的主意,江南的百姓都仰赖我,他们不正是我的爱子么?魏国所索取的,对于我来说都是不足道的东西,我有什么可惜的!魏文帝尚在居丧期间,却索取这些珍玩,对他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礼节可讲呢?”于是备齐了他所要的东西送去了。

又有一次,曹丕命令曹休、张辽率领军队,从洞口出发,曹仁率军从濡须出发,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包围东吴云南郡。孙权一面派吕范等将领督率水军抵抗曹休,诸葛瑾、潘璋、杨粲率军救援南郡,朱桓带兵抗拒曹仁;一面又上书曹丕,说抵抗不是自己的意见,而是大臣们的主张,并请求他给予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众大臣对孙权这种卑躬屈节于曹丕的行为大有微词,并劝说他干脆脱离曹丕,自己定年号,做皇帝。孙权却推辞说:“汉朝的皇室没落了,我不能救助使之保存,又怎么忍心与之争天下呢?”群臣又提出天命符瑞等为理由,坚持请孙权称帝。孙权仍不答应,并对群臣说:“我过去因见刘备雄踞西方,所以命令陆逊率兵防备他。又听说北方的魏国准备协助我,我担心挟天子令诸侯的余威,如果不接受其册封,将自寻折辱并促使他们早日对我下手。他们可能会与蜀国联合,使我们两面受敌,大为不利。所以我克制自己,接受了吴王的封号。我俯首称臣的本意,你们似乎还未尽理解,因而今天向你们解释一下。”

孙权表面上装作甘为魏国的属国,其实内心一丁点儿也不肯归附。当曹丕派遣使臣与东吴结盟言誓之时,提出要“送太子孙登入朝”,到魏国去做人质,孙权断然拒绝,后来曹丕几次追问,他都借故相托。表面上他对魏国是毕恭毕敬,在一些非原则如进贡品等问题上他唯命是从,而在人质等重大问题上,他丝毫不受制于人,眼下的卑躬,正是为了掩盖真相,麻痹对方,暗地积蓄力量。刘备驾崩后,蜀汉由诸葛亮执政,孙权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和蜀汉重修旧好。与魏国彻底的断绝了关系。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吴国。赤壁之战之后,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却却要等这么多年之后才称帝呢?其实,孙权并不是不想称帝,当年曹操矫诏会盟*董卓,孙权的父亲孙坚也参加了,孙坚在洛阳偶然得到了传国玉玺,就认为自己有做皇帝的缘分,他之后的孙策、孙权也都抱有同样的想法。但是贸然称帝,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这时称帝,必然遭到各路人马的*,是自寻死路;曹*后,曹丕篡汉称帝时,蜀汉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也做了皇帝,这时吴蜀关系紧张,此时称帝会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也会使魏国不再保持中立。等到吴蜀重新结盟,诸葛亮屡次北伐魏国,两国都无暇顾及吴国,孙权才抓住机会,正式称帝。

没有默默的量的积累,就很难有大的成就。在成功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是难能可贵的,越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越要小心谨慎,羽翼未丰且忍耐,慎防功亏一篑。在时机不成熟时,不露锋芒,耐心等待时机、积蓄力量,最后果断采取行动,这种“避于先而审处于后”的策略,是孙权叱咤风云53年而不倒的根本。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