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仲达遥斗智:算在敌先,引敌就范司马懿入寇西蜀
史书记载:建兴七年春(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下了武都与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出率军出击,郭淮退走,“遂得二郡”。这是蜀汉北伐诸役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首次直接对抗是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此时司马懿尚在荆州。而在《三国演义》中,这已经是诸葛与司马的第二次对阵了:魏主曹叡命司马懿为大都督率军抗拒蜀军,诸葛、司马二人展开了一场争夺武都、阴平的智斗。
司马懿一到前线,就从魏军守将郭淮、孙礼那里了解到,孔明自出祁山以来,一直未曾出兵对阵。这一情况立刻引起了司马懿的怀疑,“蜀兵千里而来,利在速战;今来此不战,必有谋也”,于是,他马上查问陇西诸郡的情况,守将郭淮告诉他:“已有细作探得各郡十分用心,日夜提防,并无他事。只有武都、阴平二处,未曾回报。”司马懿立即判断蜀军将进攻此二郡,于是他一方面“差人与孔明交战”,另一方面却暗派郭淮、孙礼抄小路急救武都、阴平,企图“掩在蜀兵之后”,与武都、阴平守军合围。
不料魏军援兵刚刚行至半路,就掉进了蜀军的陷阱之中。早在途中恭候的诸葛亮,面对郭淮、孙礼二将,稳坐在四轮车上笑道:“司马懿之计,安能瞒得过吾?他每日令人在前交战,却教汝等袭吾军后,武都、阴平吾已取了。”说罢,蜀军伏兵合同袭夺武都和阴平的姜维、王平两军,以前后夹击之势,把魏兵打得大败。
司马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命张郃、戴陵二将:“汝二人各领一万精兵,今夜起身,抄在蜀兵营后,一齐奋勇杀将过来,吾却引军在前布阵,只待蜀兵势乱,吾大驱士马,攻杀进去:两军并力,可夺蜀寨也。”张郃、戴陵依计而行,各率一军分别从左右取小路连夜深入敌后。半夜三更时分,两军会合于大路,以迅猛的行动直向蜀寨袭来。但行不到三十里,“只见数百辆草车横截去路”,张、戴二将急欲退军。这时,忽然满山鼓角大震,火光齐明,蜀军从四面杀出,将魏兵团团围住。孔明在祁山上大叫曰:“戴陵、张郃可听吾言:司马懿料吾往武都、阴平抚民,不在营中,故令汝二人来劫吾寨,却中吾之计也。”结果,魏兵又被蜀军打得大败。
孔明算在敌先,使狡猾的司马懿步步被动,处处挨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揣摩对手,便能以先见之明,赢得先机之利。
美国宣传奇才哈利十五六岁时,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场内叫卖小食品。天气寒冷,看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几乎没有人问津。有一天,哈利突发奇想:向每一位买票的观众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但是老板坚决不同意他这个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做担保,?请求老板让他一试,如果赔钱就从他的工资里面扣;如果赢利了,自己只拿一半。老板勉强同意。看马戏还有免费的零食,这在当时还是件新鲜事,看马戏的观众比往常多了几倍。哈利在炒花生的时候加了少量的盐,这样花生更好吃了,但是越吃越口渴。观众进场后,哈利就开始叫卖起饮料来,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之后觉得口渴都会买上一瓶饮料。这样一场马戏下来,营业额比平常增加了十几倍。
天气寒冷,人体对于水分的需求较少,冰凉的饮料看着就让人觉得冷,当然没几个人购买,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同样,吃了太咸的食品会口渴,口渴就需要饮水也是常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便迎刃而解。看起来神奇的妙计,仔细分析一下,不过是比别人多想到几步而已。
一个犹太人教导儿子:“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1+1等于2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2。”1946年,犹太人约翰?汤姆森来到美国,在休斯敦经营一家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钟表上的弹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父亲的话使他把握住了一次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的机会。
1974年7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对自由女神像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重建,产生了大堆废料。为了清除这些废料,联邦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稍有不慎就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这堆废金属、水泥碎块和旧木料再利用的价值不高,但回收成本却非常惊人,所以根本没人应标。汤姆森此时正在欧洲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当即与纽约政府签下协议。在旁人眼里,这一举动实在是愚蠢的可笑,而汤姆森却早有打算。他召集一批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处理: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水泥块则加工成神像的底座;废铅、废铝铸成纽约广场的钥匙,一同作为纪念品出售。自由女神是美国的象征,这些利用废料制成的工艺品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不仅观光客竞相购买,连收藏家们也都趋之若骛。汤姆森不放过一点机会,连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尘都被他包装起来,卖给了花店。当时每磅铜价格为35美分,而经其加工处理后,价值3500美元,整整翻了一万倍!三个月下来废料处理完毕,汤姆森净赚了几百万美元。
诸葛亮也是凡人,料敌机先、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其实并不神秘,善于观察、用心揣摩、仔细分析,这才是先见之明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