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中的男人(1)

三国乱世中的男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据说,青年罗贯中曾浪迹江湖,后来投到张士诚幕府充任“顾问”。身处乱世的罗贯中对当时人性的复杂感触太深了,在他笔下,汉末三国时期各种人物的人性都得到了充分表现,有忠贞不贰的,有阴险奸诈的,有背信弃义的,有卖主求荣的,还有隔岸观火的。

罗贯中本人是忠义的倡导者,在书中,他不惜笔墨塑造了许多忠臣义士的形象。董卓专权时代的丁管、伍孚,曹操时代“衣带诏”事件涉及的国舅董承、侍郎王子服、将军吴子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太医吉平等人,都是忠臣的典范。

不只吃皇粮的朝廷官员对“政府”有感情,一般百姓也是如此,因为战争的最终受害者是老百姓。发动战争、想在战争中捞取资本的都是野心勃勃的政治投机家,对他们来说,想收获必须要付出,成王败寇的结果早在他们意料之中。一般百姓则不同,他们只想过安生日子,他们希望社会秩序稳定。有钱人更不希望发生战乱,因为战争不但会耽误他们发财致富,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产还可能在战乱中被乱军抄没一空。张世平和苏双不过是两个普通的马贩子,听说刘备要组织民兵讨贼安民,当即赞助了刘备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般富户的全部身家也不过如此。

在罗贯中看来,正宗的皇帝应该是刘家人,因此,他对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政权着墨最多,并且捧出了几位明星,关羽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位。斩颜良、诛文丑,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刮骨疗伤,“忠义”二字在关羽身上得到了极致地表现。长期跟随关羽的人也受了传染,都有从一而忠的信念,得知关羽的死讯,王甫跳楼,亲随周仓抹了脖子,坐骑赤兔马也不认马忠这个新主人,绝食而死,想当初,这匹马跟随吕布时可没这个气性。

汉室垂危之际,不同于一般百姓和中级官员,那些地位显赫的重臣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这些封疆大吏大多是自己辖区内的“土皇帝”,他们不想失去已经获得的一切而成为一个没落政府的陪葬品。他们不想背上“反政府”的恶名,但也不为“政府”出力,明哲保身并借机发展自身势力是他们的策略,这也是为什么十八路诸侯伐董卓,虎头蛇尾,最终草草收场的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