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无一日不读书:读书之法(2)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说起来,曾国藩虽然是一代大儒,但也不可能样样都擅长,那么他怎么可能在西学、算术、语言学各个方面都能给孩子以指导呢?

要说曾国藩真是一个海纳百川式的人物,当时他的幕府中网罗了天下最杰出的英才,包括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不仅自己教儿子,还主张儿子向这些饱学之士学习。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胸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后来,他还主张从年幼的孩子中选拔一些聪明的、对西学感兴趣的,由政府出资送他们出国去学习。正因为有他的大力提倡,于是近代历史上,有了第一批出国的留学学生,这第一批三十多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名叫詹天佑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所以,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仅是指读书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甚至也可以改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本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不论结果如何,这种学习的姿态应该算是这个儒家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苏东坡说过:“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则模仿说:“不可一日不读书。”

后来,他晚年总结人生的时候,曾经自豪地对孩子们说,自己一生是“无一日不读书”!这话真是掷地有声。我以为,就算只做到了这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也果真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了!

当然,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大儒来说,能一生坚持读书,这也不算稀奇。真正出奇的是,他虽然一生风云变幻,起起伏伏,但却始终能够坚持一个字。

这个字是什么字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