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孟子游齐 匡章胜秦(1)

【第十章】孟子游齐 匡章胜秦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于子思书院教学直教至四十二岁,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默默地耕耘着,用知识的甘露滋润着众多英才的心田,使他们不断地发育成长;用儒家思想的热血浇灌着这满园的奇花异卉,使他们望日迎风,迅速成材。他像一个摆渡的艄公,把茫然而来的青年,渡至仁义的彼岸,他像一个勇敢的骑士,策马驰骋,在迅速扩大儒家思想的领域和阵地;他像一个手持火种的天使,在不断地点亮一盏盏心灵上的明灯,点亮一盏灯便驱逐一片黑暗,照亮一片天地。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用商鞅进行变法,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苏秦、张仪纵横天下,拨弄是非,天下无不以攻伐为贤……孟子反对上述这些人的思想观点、政治措施和军事行动,在孟子的心目中,他们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和大丈夫,而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达些人越显赫,越荣耀,越需要自己挺身而出,与之抗衡,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天下万民。他坚信,天下哪怕只要有一个圣君明王能接受他的“仁政”思想,整个天下便可运于掌握之中,人民便会安居乐业。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必须出仕为官,手中无权,怎么能够推行仁政呢?商鞅倘不掌握大良造(相国兼将军)的权柄,怎么能够在秦推行新法呢?想到这里,孟子颇有失落之感,仿怫自己是久落平壤的猛虎,久困沙滩的蛟龙。孟子并非现在才意识到出仕和掌权的重要,而是在鲁学习有成,自鲁返邹之前便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是苦于没有时机。

时机终于盼来了。齐威王十年,孟子四十三岁,齐威王子首都临淄成立稷下学宫,招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实际上是齐威王成立的一个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以便富国强兵,霸诸侯,王天下。孟子决定游齐一展抱负,而且怀着必胜的信心。

孟子素来以孔子嫡传自居,经过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自信不仅精通儒家学说,而且有所建树和发展。重要的是,如今的孟子,不仅在邹,而且在整个中原各国,均享有贤名盛誉,不断有人前来访问,邀其出国一游,齐国就曾多次有达官贵人来邀。据此,他自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

促使孟子游齐的另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是对齐威王的信赖。在他的心目中,齐威王是个有为之君,必爱有识之士,必宠忠贞之臣。

齐威王原系一酒色之徒,初执政时,日事酒色,听音乐,不修国政,内忧外患,交相侵扰。单以外患而言,诸侯并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而伐灵丘;威王六年,鲁伐齐,入阳关,晋伐齐,至博陵;威王七年,卫伐齐,取薛陵;威王九年,赵伐齐,取甄。刀光剑影,尸横血淌,地失亲辱,使齐威王觉悟猛醒,他开始振作精神,欲选拔贤才,励精图治。

忽一日,有一士人叩门求见,自称姓邹名忌,本国人,知琴,听说大王颇好音乐,特来求见。威王召见了邹忌,赐给他一个坐位,使左右置几于其前,进琴于几上,邹忌抚琴而不弹。齐威王问曰:“闻先生善琴,寡人愿闻至音。今抚弦而不弹,莫非是琴不佳吗?抑或寡人待先生有不周之处?”

邹忌舍琴,认真严肃地说道:“臣所知者,琴理也,像那丝桐之声,乐工之事,臣虽知之,不足以辱大王之听也。”

威王问道:“琴理如何,可说与寡人一听吗?”

邹忌答道:“琴者,禁也。以之禁止淫邪,使归于正。昔伏羲做琴,长三尺六寸六分,像三百六十六日;广六寸,像六合;前宽后窄,像尊卑;上圆下方,法天地;五弦,像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其声以缓急为清浊,浊者宽而不弛,君道也;清者廉而不乱,臣道也。五弦依次为宫、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文弦为少宫,武弦为少商,以合君臣之恩。君臣相得,正令和谐。治国之道,不过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