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俄罗斯帝国:为现代化而斗争(1)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远远滞后于西欧,原因主要有:直到1861年才废除了农奴制;进入20世纪的俄国,既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立法机关,也没一部宪法;来之不易的改革仅仅是军事失败的产物,即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及日俄战争(1904—1905)的羞辱所至。在一战前的大部分时期,俄国的沙皇们都宣称自己在行使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曾经行使的统治权。

1894年,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1894—1917年在位)成为俄罗斯的新沙皇。他英俊潇洒,拥有帝王之相,同时也是一位模范的丈夫和父亲,但尼古拉二世严重缺乏担任皇帝所需的政治素质。他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不可救药的仇外心理,笃信东正教,并对其庞大的人口充满了神秘的自信。他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无能之辈,并像其他时期及其他地方的同类统治者一样,以持续不断的政治与社会高压手段,掩饰自己的寡断与昏庸。在他看来,他的国家就是“神圣的俄罗斯”,自己则是这个国家的“慈父”。在他的想象中,国王、祭坛和贵族构成了俄罗斯的一切,三者依靠严格的臣服关系并在与现代性隔绝的氛围中结合一处。

像其父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1883—1894年在位)一样,尼古拉二世也反对并唾弃西方式的自由改革。这些反动的君主依赖庞大而牢固的官僚集团维系统治,严格限制公众在地区委员会(或地方自治组织:zemstvos)及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市镇议会的参选资格(圣·彼得堡有资格的选民仅占其城市总人口的1%),并通过称之为“俄罗斯化”的政策对少数民族特别是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1891年,2万名莫斯科的犹太人被驱逐到面积相当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隔离定居区”(Pale of Settlement)。少数民族往往是官方大屠杀的直接对象,这在基辅体现得尤为明显。为限制犹太人进入高中和大学,政府实施严格的配额制度,结果导致大规模的犹太人外移。500万犹太人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离开俄国,其中很多人去了美国。这一政策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大批不满的犹太知识分子,被迫参加了多种反对沙皇高压政策的革命运动。

与其他西方大国相比,俄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停留于中世纪的水平。占总人口极少数的贵族阶层,占有绝大部分可耕土地。规模有限的城市中产阶级,操纵商业并垄断着市政服务部门,并将在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占据压倒性多数的农民阶层,则因无知和贫困被固着于广袤的乡村地区。这里没有立法机关或独立的司法机构,也不存在西方所谓的公民自由。尽管从19世纪中期以来创建了大批的学校,但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人口的实际需求,更何况俄罗斯又是大国中文盲率最高的国家。唯有富有的特权阶层能够尽享奢华,但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

然而,其他领域却不乏成效。1892年入主财政部的谢尔盖·维特伯爵(Count Sergei Witte,1849—1915),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维特启动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工程,将俄国纳入金本位体系,积极吸引国内急需的外国投资(特别是法国资本),并通过政府垄断伏特加酒的销售等实现了预算平衡。1894至1904年间,铁路总长度翻了一番,而对铁轨的需求又刺激了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人的数量随之成倍增长,工人因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进行的罢工也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政府因此于1897年将成人工作日减为11个小时,并颁布其他法规来改善工作环境。然而,这些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阻力,其实际效果因此微乎其微。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将要成为革命者的青年都转向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相信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以及资本主义最终衰亡的预言。1894—1895年,知识分子、学生、教授以及其他受过教育的当局反对者,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一个秘密的知识阶层团体,主张联合一切当局的反对者推翻现政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Vladimir Ilyich Lenin,1870—1924),是这一团体中最重要的一员。列宁是一位中产阶级律师,曾?马克思的著作进行过长达五年的深入研究,并决意贯彻马克思的理论主张。列宁的活动引起了秘密警察的关注,并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三年的有期徒刑。被释放以后,列宁领导的地下组织与其他组织,共同于1898年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其中的大部分成员若干年后都流亡海外。

新政党围绕组织建制问题出现了分歧。一派主张新政党应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领导下统一行动,另一派坚持社会民主党的不同分支自由行动追求各自确立的目标。列宁坚持由一个小而紧密团结的领导群体从中央进行统一领导。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召开的党的大会上,多数人投票赞成?宁的主张,这一派从此之后就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即“多数派”,主张松散与民主建制的另一派被称为孟什维克,即“少数派”。孟什维克赞同另一个被流放者乔治·普列汉诺夫(George Plekhanov,1857—1918)的观点,认为俄国只有经过资本主义及工业化的充分发展,才能具备推行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条件。这两派实际都属于社会民主党人,或经常被人们简称为社民党(SDs)。

与此同时,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也于1901年组织了一个政党,即社会革命党或社革党(SRs)。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社民党人最初只对城市工人阶级感兴趣,但社会革命党人是民粹主义者,主要关心农民阶级,目标是重新分配土地。由于在沙皇政府的打压下被严重边缘化,他们最终转向了恐怖主义,并且在1902至1907年间暗杀了数名内阁部长。他们反对政府提出的各种不彻底的改革方案,坚决要求对俄国社会进行彻底的重组,并提出“我们不需要渐进式改革,而需要彻底变革”的口号。

温和派和自由派是第三支政治力量,主要由不满于政府高压政策的知识分子组成,仅仅主张推行教育及土地改革。然而,顽固不化的政府,并没有将它们与恐怖主义者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区别对待,温和派因此也被迫组织起来。1905年,他们建立了立宪民主党,并依据俄文首字母KD被称做立宪党人(Kadets)。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