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争和外交(1713—1763)(3)

3.外交革命和七年战争(1756—1763)

在欧洲,同盟关系的戏剧性变化被称为外交革命,它稍早于七年战争的正式爆发,而那时战争已?在殖民地开始了。不列颠在18世纪40年代已经加入奥地利来反对普鲁士,如今它却同腓特烈大帝开始合作。在外交革命中最戏剧性的变动是法兰西与其历来的敌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走到了一起。

1755年,英国人触发了这次外交革命。为了在提防汉诺威王室的任务中争取第二支力量,他们同俄国缔结了条约,后者曾作为英格兰的盟友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发挥过一点作用。英俄条约使腓特烈大帝警觉起来,在1756年1月,普鲁士国王同不列颠缔结了一份使不列颠与俄国分离开的同盟条约。英格兰与普鲁士之间的同盟孤立了法兰西,从而使奥地利首相获得了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奥地利若要对腓特烈进行报复而重获西里西亚,它所需要的正是一个拥有大量军队的盟友,这就要求与法兰西结盟,而不是不列颠。外交革命的最后一幕是俄国加入了法奥联盟。

与之前的战争一样,新的战争实际上是两个分开的战争:一个是大陆战争;另一个是海战和殖民地战争。在七年战争的大陆战役中,腓特烈大帝面对着奥地利、法兰西和俄国的军队,这三国的总人口比普鲁士人口多15倍以上。除了不列颠,腓特烈几乎没有盟友,而不列颠只能提供财政援助,很少有实际的军事援助。为了填补军队的职位空缺,他违反国际法,让其较小的邻邦麦克伦堡和萨克森的士兵代表普鲁士军队作战。因为英国的财政援助只能满足他战争费用的一小部分,腓特烈没收了萨克逊人、波兰和俄国的硬币,将它们熔化而为普鲁士所用。

挽救普鲁士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敌对联盟的动摇。俄国的将军意想不到地胆怯,法兰西和奥地利的将军则表现得无能。而且,法国人这个联盟中最强大的力量不得不在欧洲和海外两线作战,它的财政资源无法供给两方。

在奥地利首相冯·考尼茨亲王(Prince von Kaunitz,1711—1794)所建立的大联盟中,战时同盟的典型特点,即摩擦、猜疑和目标不一致,在不寻常地扩展。实际上,这个联盟是经不起战争的。俄国伊丽莎白(1741—1762年在位)于1762年1月去世之后,沙皇彼得三世即位,他是腓特烈大帝的热情崇拜者,立即使俄国军队处于腓特烈的支配之下。尽管他的俄国王位只坐到7月,但彼得的统治标志着七年战争的一个决定性转折。在1763年,普鲁士赢得了这场战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