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茅于轼:中国经济已陷入两难境地(1)

茅于轼

他是谦谦君子,也是耿直的知识分子;

他致力于让经济学平民化;

他根据经济常识发言,却被误解为替利益集团代言;

他依然宣讲常识,他依然会受到一些人的攻击,但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从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 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两次。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

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为该所法人代表。主要兼职如下: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山东矿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给农民工发放住房补贴比廉租房好

给农民工每人发10 000元的住房补贴

这不是我的深思熟虑的建议,这是一个大方向。我说的是给农民工每户一年发10 000元左右,作为给他们的住房补贴。我认为这个办法比廉租房的办法好。大家都承认我们国家贫富差距很大,需要缓解贫富差距,怎么缓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富人手里多收一点钱,帮助低收入的人,或者是民间的慈善组织向民间收款,帮助有困难的人。

但这两方面我们做得都不好,我们发明了一个所谓的经济适用房,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大家的钱。帮助了谁呢?帮助了有钱的人,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政策。廉租房的政策还好一些,因为它不涉及产权。但是更灵活的办法还是给住房补贴。我们比较一下廉租房和住房补贴有什么区别:

廉租房建到某个地方,但农民工上班的地方不一定在哪儿,农民工是住好还是不住好?我们租房首先考虑的是上班的远近,上班太远的地方是不合适的。所以集中建了很多廉租房,但租房的人不方便,因此还不如把廉租房花的钱给他当作住房补贴,让他自己找房子住去。现在实际上也是这样,很多在北京打工的人都自己找地方住。住的地方各式各样,高的、低的、贵的、便宜的都有。有了廉租房的补贴,农民工就不用去租廉租房,用补贴的钱会找一些比较适合自己收入的房子。

开发商会根据需求建廉租房

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不要破坏住房市场。开发商会找什么地方盖什么样的房子,是需要满足一定需求的。政府如果盖廉租房,就破坏了住房市场,农民工住也不好,不住也不好,钱就浪费了。

10 000元补贴应该如何用

如果这10 000元补贴农民工并不用于租房或者买房,而想用于其他方面,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要专门研究。按最优的结构,给他10 000元就可以了,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去年发消费券就是这个意思。台湾每人发了大概10 000台币的消费券,包括收入高的、收入低的,甚至他们的“总统”都有份。我们要发,就只发给低收入的,中国收入差距最大的就是城乡差距,就给农民发消费券。农民中还有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进城,给进城的人发一点,等于消费券一样,这是一种选择。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这个券只能用来住房。我比较赞成前一种办法,发给他10 000元,他爱干什么干什么。这跟我们现在“家电下乡”不一样。“家电下乡”规定必须买家电,其实是干涉支配。这些钱可以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这些钱必须买家电的话,当然家电业会非常欢迎,原本卖不掉的家电都借机卖掉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