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快乐(2)

因此不应该屈服于再多挣点钱就能再快乐一点的错觉,这会让我们沦为金钱的奴隶,而是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不朽的事实:再多花点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我们的手里也许就会出现更多的钱。

假如我是大富翁

每个父母都知道,婴儿最早学会的一句话就是“还要”。金钱和牛奶以及苹果汁没什么区别,只要品尝到它的美味,就会让我们说“还要”。研究人员对个人财产超过50 万美元的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9% 的人同意如下说法——太多的钱一直让我麻烦不断。但是在那些财产超过1 000 万美元的人当中,有33% 的人对此深有同感。不知何故,烦恼的增长速度似乎要超过财富的增长速度。在这些富人当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因为我手里已经有了足够的钱,所以我已经够幸福的了。

1957 年,美国人均收入约为1 万美元(已考虑通货膨胀影响),那时,洗碗机、干衣机、电视或空调还没有进入平常百姓家。但当时接受调查的人中有35% 的人说,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到了2004 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人均收入几乎翻了3 番,大多数人的家里充斥着五花八门的纯消费性商品。奇怪的是,却只有34% 的人认为生活“非常幸福”。难以想象,3 倍于原来的收入却让美国人找不到原来的幸福——我们“还想要”。

正如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警示一样,财富“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口渴”。当你近乎绝望地想压制这种口干舌燥的感觉时,很多人会想到,“我要是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该多好啊,那样我的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想法有道理吗?

在一个像美国这样如此富裕发达的社会里,富人注定要比穷人更快乐。贫困更容易诱发犯罪,也剥夺了像富人那样对周围环境所享有的控制感,并让人们陷入无助和漂泊的痛楚中。与富人相比,穷人死于慢性病的概率不仅更高,也更易于受到高度紧张和慢性心脏病的侵扰。在贫困中的成长经历甚至还会降低前额叶皮质的活跃程度,而这里恰恰是大脑中产生快乐感的中枢之一,因此这就使得那些人更易于患上慢性抑郁症。此外,让穷人不幸福的还有家庭的动荡。巧合的是,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蓝鸟中极为常见:只要食物不足,即使是刚刚组建的家庭,也会分崩离析。就总体而言,与收入超过7 万美元的美国人相比,在收入不足5 万美元的美国人当中,中年早逝的概率要高出2.5 倍左右。如果你的收入和财富水平非常低,那么每多1 美元,都会让你的生活大不一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