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

 

藏民族集体创作的一部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篇幅最长的史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还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内蒙古、青海和四川等藏族地区传唱。

《格萨尔》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到十二世纪初叶日臻成熟和完善。它的创作是依靠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且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史诗的情节和语言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五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八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

以上便是这部规模宏伟的史诗的故事梗概。

《格萨尔》为什么会这么长?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藏族学者才旦老师。才旦老师说,这是民间口头传唱文学的特点,也是集体创作的一个结果。比如,一开始可能只是以格萨尔的事迹为主的故事,但在传唱过程中,艺人们又将格萨尔的王妃珠牡的故事延伸出来,或者,将格萨尔的另外几个王妃,如梅萨和阿达姆的故事延伸出来。还有格萨尔的那些大臣和战将,他们的故事都在传唱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延伸和丰富。这就像一棵大树,不断地生发出枝干,枝干上再生出枝干。

我又问,其他有的史诗,也是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和传唱,但为什么就没有《格萨尔》这么长呢?才旦老师笑了。他说,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了。

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僧侣们开始介入《格萨尔》的编纂、收藏和传播活动,史诗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大约在十二世纪前后,出现了最早的《格萨尔》手抄本。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介入了对《格萨尔》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工作。

据现有版本,《格萨尔》共有一百二十多部,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就数量来讲,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总和还要多。

演唱《格萨尔》的说唱艺人,藏语称为“仲堪”。他们在说唱前要举行各种仪式,或焚香请神,或对镜而歌,说唱时还要头戴作为道具的帽子,帽子上插有各种羽毛,手拉牛角琴或手摇小铃鼓。 

这些说唱艺人是如何记住史诗内容的?他们依靠什么获得演唱这部超长史诗的才能?这一直是一个神秘而有趣的现象。

一般来说,演唱《格萨尔》的说唱艺人依靠的是代代相传,即父亲将史诗的内容传授给儿子,儿子再传儿子。但也有“神授”的说法。才旦老师告诉我,有一些说唱艺人并非祖传,之前他们只是普通的牧民,因为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便神奇般地获得了演唱《格萨尔》的能力。这现象并非虚构,只是为什么会这样,目前还无法解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