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眉苗。
眉苗是缅甸中北部一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英国人按照自己的蓝图把这座殖民地小城装点得如同欧洲花园一般。街道两旁到处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奇花异木,城市里为英国官员修建的欧洲中世纪风格的楼房别墅鳞次栉比,相映生辉。
英国总督府临时迁至眉苗。
在史迪威到达前一天,另一位英国将军亚历山大爵士刚刚飞抵小城。他是来接替因无能而被撤职的赫顿中将担任英缅军总司令的。
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在英伦三岛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曾在法国西海岸创造过一场轰动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从而成功地挽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的覆灭命运。但是,英雄的事迹并不是英雄本身,英雄本身依然是个破绽百出的人。因此当美国人史迪威初次对这位英军总司令作了礼节性拜访后,就挑剔地评论亚历山大“充其量是个能干的撤退专家”。
自然,傲慢自负的亚历山大爵士同样有理由蔑视这位不带一个美国兵的美国将军。他挑衅地对史迪威说:
“先生,您怎么甘心听从这些没有教养的黄种人的使唤呢?”
史迪威反驳:“先生,您自己不也在一个黄种人国家当差吗?”
亚历山大哈哈大笑:“将军,那就让我们为白种人的利益联合起来吧。我是说,把你的那些中国军队统统赶上前线,别让他们老躲在后方。”
史迪威抑制住怒火:“这么说,您已经决心放弃缅甸了?”
亚历山大:“不错,将军。你知道,印度对不列颠的利益更为重要。”
史迪威起身告辞:“够了先生,您想再创造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吗?对不起,我可没法帮您的忙。”
会晤不欢而散。史迪威电告委员长,称英国人是“难以合作和不可靠的伙伴”。
无独有偶,中国人同史迪威的合作关系很快也显露出棘手的苗头。
杜聿明,字光亭,中国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史迪威名义上的副手和下级。事实上杜聿明才是这支中国大军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军部设有一架电台直接同重庆保持联系,并把史迪威的动静和各种情报随时汇报给委员长。
同古战役前夕,史迪威赶到眉苗指挥部走马上任。初识杜聿明,他对这位中国副手评价颇高:“……兢兢业业,对战术懂行,随时准备进攻,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吃苦耐劳,服从命令,从不讨价还价和自高自大。”(《史迪威出使中国》)
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种美国式的错觉。
一次应亚历山大邀请,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军防区进行礼节性视察。在一处阵地上,一名英军上尉看见中国将军抽的是美国“骆驼牌”高级香烟,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质问道:
“请问杜将军,为什么你们中国军官抽高级香烟,而你们的士兵却只能穿草鞋打仗?”
杜大窘,继而恼羞成怒,险些拔出枪来要枪毙那个白人上尉。对西方人来说,任何坦率的谈话都是成立的,不管对上级还是下级。但是中国人却不容易做到这一点。那天之后,史迪威一连好几天都从杜将军眼睛里看出一种受了伤害的深深的敌意。起初他并不在意,认为这不过是杜将军器量狭小而已,但是过了许久以后,他终于认识到造成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原因远非个人品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