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四站:兰州(3)

3.值得记挂的那两个人

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对于王石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喜,或许说根本就与他心目中的向往格格不入。

所幸的是,在这里,王石还是遇到了两个值得一生记挂的人,这两个人,都是王石生命中知己一般的人。

其一就是王石当时所在系的党总支书记,一位姓郭的老师。这位党总支书记最初吸引王石的是他难得的激情。这种激情是一直以来年轻的王石心里所期待的,尤其是当这位老师在集会时的讲话,总是很具“煽动”能力,几句话就可以让台下的同学热情澎湃,让一直都期待改变的王石找到了共鸣。

另一个方面,别看这位郭老师表面上热情洋溢,内心却很细腻,有一颗善良的心。

那个时候,大学生都要下乡支农,王石和同学们常去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支农。河西走廊的村落都很分散,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在四五里路以上。一般一个班驻扎一个村,大家彼此分散得很远。

作为系党总支书记的郭老师,每次都下乡去看学生们,一个村一个村地挨着去看。王石回忆起那段经历的时候,曾说过:“他一般都是不吃饭的,和学生聊聊天,了解完情况,马上就又走了。并没有人这样要求他,他可以不这么做,但每次他都这么做了,并且很坚持。”

那时候,王石在同学中的年龄算成熟的,因此,和老师们的关系走得很近。尤其是喜欢跟郭老师聊天,他常常去郭老师的家里,和郭老师的家里人都比较熟悉,师生关系就跟朋友一样。王石从心里很敬佩郭老师,这种感觉他至今回想起来也觉得弥足珍贵。

另一个让王石记挂的人也是一个跟朋友一样的老师,这位老师跟王石同姓。王石跟这位老师找到共鸣,源自他大学时对政治课的偏爱。这位老师教政治课,他的讲课方法与别的老师完全不同,深深地吸引着骨子里有着特立独行性格的王石。

当时的政治课堂上,很多老师都讲的是反杜林理论、批判思想家、批判法权。但是,这位王老师却不动声色地讲经济学的原理,讲价值、讲商品交换。不过似乎所有的同学里只有王石一个人能够听懂这位老师讲的课。于是,每到上政治课,王石都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他很认真地听着老师潜移默化的政治理论,跟老师形成了一种外人无法参透的默契。那种愉悦,不言而喻。

有一次下课后,王石就去找这位老师,他像发现了老师的秘密似的,低声地对老师说:“你有言外之意,你在教其他的东西。”

他本以为老师会被激怒的,没想到老师却笑了:“你听懂了。”

以后,王石就常常跟老师沟通。老师推荐他去看《政治经济学》,王石就去看了,看得很辛苦,因为那实在是硬读,但他坚持看下去并看完了。王石那时候并没有想到,正是这些当时看起来生硬的理论,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这两位老师是王石在大学时候可以进行心灵沟通的伙伴,为王石那段茫然无措的大学生活抹去了很多遗憾。

然而,大学三年的时光不会因为王石的无奈而很快过完,也没有因为他的欣喜而停下脚步。3年的时光,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过去了。这3年的日子,真正遗落下了些什么印迹,也许不同的人去寻找的时候,发现都会有所不同。

不可避免的,王石的列车又要驶向下一个站点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