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复兴之火(4)

在摩拉维亚生活的几年里,比尔开始教给长子一些生意方面的事情。约翰在八九岁时就被派去给家里购买那种论捆出售的柴禾。“我知道哪一捆木头是好烧的山毛榉或枫木,”洛克菲勒说,“父亲教我选择实心和直溜的木头,带枝杈的和朽烂的一概不要。”约翰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最主要东西可能莫过于如何精打细算了。这对于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比尔这种捉摸不定的生活方式使家里人只能省着吃用,仔细处置每一笔开销。

就商业道德而言,比尔是个奇特的混合体。他时而诚实得出奇,时而又使出种种骗术。他在无形之中向儿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做买卖就是参加一场严酷激烈的竞争,必须想方设法战胜对手,其间可以使用正当抑或不正当的各种手段。他教给约翰如何寸步不让地讨价还价,而后者在后来即以此著称于世。

作为老板的比尔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在他风风光光做伐木生意时,工钱付得多而且从不拖欠。按照据他儿子的说法,他当时很得人心。不过,他雇人只雇一阵子,然后就彬彬有礼地告诉人家:“我不再需要你们了!”没过几天,他又把这些人雇了回来。这就是他所谓的“辞了再雇、雇了再辞策略”。这种做法可能让工人觉得他是个不怎么样的老板,但他儿子对此倒是大加赞赏:“这样可以使众人成天提心吊胆,谁也不敢在干活时没精打采。”

约翰·D·洛克菲勒把自己的父亲描绘成一个商业道德的典范。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掩饰比尔的阴暗面,但其中也有一些属实的地方。比尔总是按时还清债务,绝对相信契约的神圣性,每次都要花费很大功夫起草合同。正如约翰所言:“他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签订的合同,尤其是那些条文明了、认真起草的合同。他教给我许多关于合同的宝贵知识,让我受用终生。”约翰·D·洛克菲勒被认为在从商生涯中犯下多种罪恶,但他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从不拖欠债务和严格履行合同。他被批评在道德上不拘小节,被斥为无法无天与正直诚实的混合体,而这些说法都令人想起乃父的种种作为。

在执掌标准石油公司期间,约翰·D·洛克菲勒究竟效法其父的寡廉鲜耻,还是其母的坚定严苛?这是关系到他的历史声誉的关键问题。伯特兰·罗素曾经如此评论洛克菲勒说:“他的所说、所思和所感来自母亲,而他的所作所为则来自父亲,再加上由于童年的不幸经历而产生的极度谨慎。”问题其实要复杂得多,不过,洛克菲勒的性格之中无疑融合了父亲的胆大妄为和母亲的审慎小心。他一生的成就也正是这两种彼此对立、却又在强大压力下结合于一人的倾向之间相互冲突、斗争的结果。

既然手头已经有了一些比尔在摩拉维亚生活期间的翔实资料,人们还应当搜集那些关于他的民间传说。由木匠改行作家的查尔斯·布鲁切在1927年出版了《约书亚:芬格湖区的那个家伙》。这其实是一部有关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的小说,尽管文中未曾提及他的姓名,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主人公的原型。这本私下印刷的书厚130页,现在已经成了收藏家的搜寻的对象。书中的主人公名叫威廉·罗克韦尔,绰号老比尔。作者居然用洛克菲勒父亲的照片充当封面,毫不隐讳地把事实与虚构的东西掺杂于书中。作者一再声明书中内容“取材于真实生活”,其中关于“魔鬼比尔”的传闻到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书中的不少传说由梅尔文·罗斯克兰斯提供,此人的父亲约书亚在19世纪40年代同老比尔斗得一塌糊涂。书中对比尔的描述不无歪曲和夸张之处,给他添了一些真假莫辨的恶行,不过,书中的很多细节和其他渠道获得的资料相符。

根据这部为混饭吃而粗制滥造出来的小说,“专横自负的”老比尔是“芬格湖一带令人恐惧的人物”,其“恶名在方圆几十英里内可谓无人不知”。在书中偶尔露面的伊莱扎是个“愁容满面的小妇人”,对丈夫频繁远走他乡的真实原因一无所知。书中写道:“她一直反对老比尔居无定所的性情和不良的品性。”不过,即使担心比尔干出什么坏事,她也会保守秘密,以免给孩子们带来不良影响。书中的伊莱扎博得周围人的同情,这一点倒和我们所知的伊莱扎在摩拉维亚的真实情况相符。

小说讲述洛克威尔如何与一伙亡命徒纠合在一起,而这伙亡命徒专事偷窃马匹,然后将其卖给臭名昭著的卢米斯兄弟团伙。书中另一个同样严重的罪名与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的堂兄弟威廉·库珀医生有关。库珀医生厌恶比尔,拒绝与他来往。书中记载洛克威尔有一回用枪逼迫库珀医生给伊莱扎看病,后来又有人隔着医生家客厅百叶窗向医生开枪,差一点击中他。洛克威尔还被形容为一个丧尽天良的色魔,用一种神秘的春药勾引漂亮女子,还企图勾引一名在他家帮佣的年轻女子。他把绝望的伊莱扎抛在一边,用马车拉着相好们在摩拉维亚穿街过市,一起到湖上划船。书中写道:“这位可怜的小妇人长期遭受欺凌。她清楚这个浪荡丈夫的无耻德性,可她又被他的专横降服,早就听天由命了!”

当地人起初惧怕张扬跋扈的洛克威尔,谁也不敢招惹他,但故事的结尾却是正义得到伸张:义愤填膺的群众把比尔这伙歹徒彻底打垮!故事的高潮是在法庭出现的一幕:有人证明洛克威尔付给一个黑人10美元,让他去偷捆绑木排用的铁链,以便向奥瓦斯科湖对岸偷运木材。比尔看到自己的好日子没几天了,于是设法逃出法庭,另一个同伙却因盗马罪被关入奥本监狱。等到老比尔在书中最后一次露面时,他已经开始在奥韦戈作恶,当地的马匹正在接二连三地丢失。作者布鲁切在小说最后表示要写一部续集,他说:“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将被改编成电影,不日即可搬上银幕!”

20世纪初,艾达·塔贝尔派一名助手去纽约北部做调查。他在当地搜集到比尔盗马的说法,足以与《约书亚:芬格湖区的那个家伙》的情节进行印证。据说当比尔搬到里奇福德和摩拉维亚时,当地人家就开始频频丢失马匹。1850年,比尔的3个密友凯莱布·帕尔默、查尔斯·蒂德和一个姓贝茨的家伙因为盗窃数匹母马而被逮捕。蒂德告发了同伙,把帕尔默和贝茨送进了牢房。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没有任何法庭记录表明比尔和此案有牵连。传记作家阿伦·内文斯在进行深入调查后也认为,有关比尔盗马的说法十分“荒谬”。然而,消除这些无稽之谈谈何容易。塔贝尔的助手说:“我在摩拉维亚采访过的人都认定‘老比尔’就是那伙贼人的头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