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是“大师”吗

在北京的饭局上,有人提到“大师”一词。在有文人墨客扎堆的地方,这个词的出现率就不会是低的。但有人提到了张艺谋。

在“大师”的名目下提到张艺谋,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张艺谋是“大师”吗?我们有“大师”吗?

我想谈的是关于“大师”的标准问题,是中国人对所谓“大师”在理解上所存在的误区。

我也是刚刚看过张的新作《我的父亲母亲》。我也曾陶醉于他田园牧歌般纯美的意境之中。我也曾陷入了这样的感叹:散文诗的风格他也能玩一手啊!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我的父亲母亲》,这中间的反差使张艺谋看起来很像个“大师”。

但也只是“像个大师”而已。中国人的理解是:什么活儿都能干,就是“大师”。

中国人对所谓“大师”的理解还停留在评选“先进工作者”甚至“三好学生”的层次上,而张艺谋正是这样的“先进工作者”和“三好学生”。

仅仅把活儿干好就是所谓“大师”吗?我在你的作品中没有看到你的灵魂,没有看到你独立的思想和成熟的世界观。

有一种夸张的说法,说出了一个秘密:张艺谋是中国当代小说的最后一个读者。他一直在别人的小说中寻找他要拍的电影,他想表现的东西不在他的灵魂中,他不是真正对世界有话要说的人,他只是借助于别人的话所激起的灵感来打造自己的活计。

这是一种从读后感开始的创造。这样的创造不是真正的创造而是转换。也就是说,他不过是把别人的文字转换成声像的一名翻译罢了。

所以,这样的导演。他的每部作品都是孤立存在的,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尽管,都是出自一人之手。

我曾在另外的文章中谈及过:“风格善变的诗人要么天生具有戏子的品格(诗歌创作中最要命的一种“品格”),要么就是彻底的不成熟。庞德所说的‘日日新’要慎解。”换了导演也一样。

张艺谋式的风格善变缘于一种非常低级的构成方式,那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果这也算“大师”,那么就是我们对“大师”做了“匠人”的理解。张艺谋至多是名能工巧匠。

张艺谋如此。陈凯歌如此。姜文亦如此。中国电影没有“大师”,只有“匠人”。

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师”?看看伯格曼,看看法斯宾德,看看黑泽明。他们一生的作品都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构成了一个系统。他们是真正的对世界有话要说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声音(电影)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