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十大”

《视点》杂志推出“中国十大影视风云人物”,我得知此事后的第一反应是办刊人对办刊人的--《视点》的同仁们真的黔驴伎穷了?在我看来,现在实在没辙了才搞什么“十大”评选,而且搞了也是白搞,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一九九八年《文友》推出“十差作家”也算有我一份,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有恶心。但那时人民群众的觉悟普遍偏低,在我们之前好像也只有《海上文坛》搞过一个“十差明星”评选,所以当时的情况是只要点找准,还是有效果的。所谓点找准,就是宁找文人不找明星。文人心理素质差,受不了这份刺激,他们自己会跳起来,他们一跳起来就有好戏瞧,其它媒体就会跟着忙得团团转,人民群众再跟着一起看热闹。明星在这种事上的心态真是太好了,你说我最差我管你呢!这只能说明我的知名度高,我忙着挣钱还来不及呢!所以我很难理解:气势很大的一本《视点》为什么又弄出这么一个“十大”,而且还是正面的,是“风云人物”。这也太小瞧劳动人民的智力及其品位了吧?我看那篇文章中说“与其它行业稍有不同的是,影视业的风云人物不是以成败而论的,这主要取决于他(她)在这个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什么叫不以成败论,你依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和成败是没有关系的吗?尤其是在影视业。这是狗屁不通的逻辑,主要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的矛盾与糊涂,他也不知道该以什么做标准,或者是他已经准备好了,当你用这个标准要求他时,他可以用另一个标准来进行自我辩护。

文人和办刊人老是觉着自己聪明,自己做的事更有道理。其实你要是真想以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准来评,不妨索性来一次真的群众投票选举,结果可能是很有意思的,邓建国也绝不可能当选“十大”更不可能位列头名,群众的趣味有时候比文人更单纯。他们表现出的愚昧也是耐人寻味的。比如说在1999年,各种“百强”、“百优”之类的世纪评选层出不穷,其中只有群众选出的“十大”是有点意思的,在群众的眼里,琼瑶、金庸、三毛是可以和鲁迅列在一起的,贾平凹、王朔的当选也就没了光荣感可言,相反倒是鲁迅的名字出现在这个名单里显得不对劲,那是群众的自卑和矫情造成的。现在,我面对《视点》推出的这个“十大”,连琢磨的兴趣都没有,因为我明知这是两个自由撰稿人自以为内行的小算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