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1)

概述

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 (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 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的主 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 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 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 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 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 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 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 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几种心理:

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

从众心理。法是大家的法,律是大家的律。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投机心理。 投机 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 小奸小恶 开始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已经成为屡验不差的真理。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 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从破窗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 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 、轻微的 过错 ,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 更多的人 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就极有可能演变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的恶果。 这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剧烈的冲击,并导致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无序状态。

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破窗理论的时候,也提出了破解的方法。他们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 就是 没有及时修复 。也就是说,只有在 破窗 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 会应验。

要杜绝破窗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我们平时 要做到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 一行将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对于影响深远的 小过错 进行小题大做的处理方 式 是非常必要的。防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是及时修好 第一个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的 明智举措。

纽约引爆点与校园破窗现象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 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

威廉·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警察局局长,此人笃信破窗理论。在任职期间,他不 遗余力地推行这一子,或者对他人财产进行破坏 如果你在街上小便,你要进监狱。

理论,教导他的警员治理犯罪要从影响生活质量的轻度犯罪行为入手。布 拉顿向市民们宣告: 警局将逐步提高对诸如公共场合酗酒、随地小便等轻微犯罪行为的执 法力度,逮捕那些屡次违法乱纪的人,包括向街上掷空瓶子,或者对他人财产进行破坏 如果你在街上小便,你要进监狱。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