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14:别把埋怨挂嘴边(1)

关键词:牢骚/Discontent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烦恼。比如: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不是反省自己不够努力,而是抱怨父母没有 后台 ,无法让自己进名校;抱怨母亲从街头的小摊上给自己买运动鞋,而不是在大商场里买名牌产品,却没有反省家里的经济有多么拮据,父亲下岗,全靠母亲捡废品维持生计;经常逃学去网吧,挨父母的批评后,不反省自己身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责怪父母不近人情,不该收缴自己的上网费;上初二开始就给女生写 爱的纸条 ,被女生家长告到学校,不反思自己早恋的行为会伤害双方,反而责怪对方的父母思想太保守

有一个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练小提琴,已经十多年了。一方面出于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一直寄希望于文艺特长能对高考录取有利。在高考前夕,有一所重点大学承诺,只要他的高考成绩超过该省的重点线,就录取他。

可惜,高考时他的成绩没能达到分数标准,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于是,一家三口便互相埋怨了起来。

妈妈说: 当初我让你一心一意地学习,咱考大学不图文艺特长,而是凭实力、凭本事,你偏偏想走捷径。结果怎么样?你又不比别人笨,要是把那些练琴的功夫腾出来学习,达到省重点线根本没问题。 在一旁的爸爸也开始了埋怨了: 高三开学分班时我就让你学文科,一来轻松些,二来跟理科相比算你的强项。你偏要选理科,说你们学校理科教学水平高,文科不如理科。不听我的话,怎么样?今年要是考文科,通过省重点线根本不成问题,考理科,一差差几十分!

孩子觉得委屈,争辩说: 我没考好,你们把所有的道理都占了。当初你也说我们学校的理科老师强,不是还找班主任交换意见吗?班主任也这么看,你们就回来告诉我理科好。现在怎么全都成了我一个人的主意?!

就这样,一家人没完没了地埋怨起来,可是最终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其实,牢骚纯粹是一种情绪的发泄,除了能够获得心理上暂时的满足之外,对解决问题是一点作用也不会有的。如果某些烦恼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既然发牢骚无法解决,就应当正视它,化解它。

父母与子女间要多理解,少抱怨

理解万岁! 这曾经是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在现代社会里, 理解 二字也一再被父母和孩子们提起。一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 你怎么变得这么不理解和体谅我们?我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还不是为了将来把你送出国留学吗? 孩子们则抱怨道: 您们怎么这么不理解我,是挣钱重要还是我重要?您们整天只知道挣钱,从小就把我扔在奶奶家里不管,您们是陪我逛过公园,还是陪我上过木偶剧院看过演出?您们了解我内心的真正需要吗?

可见, 理解 二字在今天依然可贵,理解别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父母子女之间如此,夫妻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在一个家庭里,理解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理解是相互的,父母理解孩子,孩子才会理解父母,进而逐渐理解、体谅周围的人。如果父母不先尝试着理解孩子,而一味奢望孩子理解自己,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下面两位父亲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儿子小华是个超级篮球迷,但赵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有一年暑假,赵先生却带着儿子看遍市里几支主要篮球队的比赛,虽然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一定的费用,但他却认为特别值。

有人问赵先生: 你真的非常爱看篮球吗?

他回答说: 不,我只是非常爱我的儿子。我理解他对篮球的执着,所以我愿意花时间陪他看球赛,这也是他所希望的。

另一位父亲李先生是某科研所的研究员,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项目研究上,对不肯用心学习、只知道贪玩的儿子,总是斥责加体罚,因此父子间的关系很恶劣。

有人问李先生: 你怎么对儿子如此严厉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