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9人,教师由当时的1人发展为目前的24名人,班级由当时的1个发展为17个(不含已毕业的4个班),着重于本校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提升,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
接着定方案、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内容,脚踏实地地开展与指导研究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认准一点,坚持不懈,有始有终,不慕虚荣,不走过场,不急于求成,将实验过程进行到底。
几年多来,我们有过困惑,也有过质疑,但我们没打过退堂鼓。记得头两年,首先是实验教师给予了我们一连串的问号,教材的不完善、教参没有、教法上的茫然,接下来是学期末或毕业考怎么办 其次是家长的问责,普通班的孩子都会拼音,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会?人家的孩子会写多少字,我们实验班的孩子为什么不会写?普通班进行单元测验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测验?今后孩子还适不适应考试?教材不同如何考?有的干脆就捅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从而还须一番解释说明。
针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与压力,我们经过阵痛后反思、梳理、分析、思考、判断,认为实验的过程本来就是艰难的,关键看实验者能否用科学的态度,用对教育执着的精神去面对,去考究,去验证,去以理服人。原则是不自欺欺人。
第三,重视队伍建设,依托校本培训。
“一个好的领导集体,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在教改实践中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古人云:“众人之智,可以恻天。”因此,我校尤为重视队伍建设:
一是一支专家型、创新型、追求卓越的干部队伍。班子成员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此,我们利用每周一上午的行政例会时间,加强班子成员的生本管理理论学习及业务培训,将生本教育作为校本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是培养一支功底厚、复合型、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采取“一走二请三定”的形式提高生本班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走”,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广东省教科所组织和天河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观摩会,学习各校同行的宝贵经验;“二请”,外请知名专家授课指导与内请优秀教师传、帮、带,交流教学感悟,实现资源共享,分享成功快乐,同时鼓励教师一学期上2 3次研讨课、示范性公开课;“三定”即定时、定点、定人,每周三和周四上午,生本班教师轮番上研讨课,将自己在教学中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领悟、体会,从课堂演练与课题研讨的实践中得到求证与提升。研究的开展成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好教师,其中为兄弟学校输送了9位校级领导,培养了2名本土的特级教师,1名广州市特约教研员,8名区教研室中心组成员,30多名教师被评为区一级以上先进个人或受到各类奖励与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