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常百姓家的天才小孩(1)

一寻常百姓家的天才小孩

我的生活简单平淡,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众所周知,我亦出身平常人家,仅此而已。

摘自193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接受普林斯顿中学校报《塔报》记者采访记录

静谧小城乌尔姆地处德国南部,环境优美,居民大都从事农业和商业,生活平静而充实。但是小城的居民感觉到传统的田园生活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的步伐已势不可挡影响到小城千百年传统的生活方式。

1879年3月14日星期五,位于城中邦赫夫街135号的爱因斯坦家一阵忙乱,一个小男孩诞生于这天上午时分。孩子的父母,保利娜·科赫和赫尔曼·爱因斯坦,对这个男孩的出生欣喜不已。生性乐观温和的赫尔曼戴着一副夹鼻眼镜,捋弄着自己的胡须,喜上眉梢地看着产床上年轻的妻子和新生的婴儿。这个可爱的新生命取名“爱因斯坦”。像所有父母那样,保利娜和赫尔曼对他们第一个孩子满怀美好期望,希望他有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孩子父母惟一担心的是婴儿与寻常孩子相比异常硕大而有棱角的脑袋,保利娜一度担忧这是某种缺陷的征兆。但医生向她保证一切良好。正如医生所保证的,小男孩的健康并无异状,脑袋很快恢复正常形状,并且茁壮成长起来。当时人们还想象不到这个小家伙不同寻常的小脑袋,后来将孕育出科学发展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想法,以致改变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

1876年婚后,赫尔曼和保利娜夫妇曾居住在德国南部符滕堡州,位于乌尔姆西南30英里的一个叫“布豪”的小镇。赫尔曼家族自16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居住于此。保利娜家则位于更远的,距乌尔姆西北50公里处斯图加特附近的坎施塔特。结婚时,保利娜芳龄十八,赫尔曼则年方二十九岁,他俩都具有犹太人血统,不过他们对犹太宗教传统并不特别感兴趣。夫妇俩没有依犹太习俗在孩子的姓名中加入亲人名字,仅用了祖父“艾伯拉罕”名字第一个字母,这也许是为了表明他们愿意融入更广阔的主流社会的意愿。不过他们也并非完全抛弃犹太传统,比如依然保留了对教育的极度重视和对人道主义的尊重,这种犹太传统好几个世纪之前便在全世界的犹太家庭中普遍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父亲赫尔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爱因斯坦出生前不久,他刚遭遇羽绒床垫生意的失败,但不服输的赫尔曼很快又在乌尔姆大教堂南边开了一间小型电工作坊。赫尔曼生活勤俭、工作努力,因为家境并不宽裕,新开张的电工作坊还是在保利娜资助下才得以启动的。当时欧洲正在经历第二次科技革命,电能的广泛应用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特征。许多欧洲人和美国人都在倡导更广泛地运用电能照明,赫尔曼热望能从这场技术革新浪潮中寻找经济机会,为自己的家庭赢得体面的生活。人类知道电的存在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根据记载,米利都城邦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早在公元前五世纪时便发现琥珀被摩擦后能吸引重量轻的物体,琥珀因而在古希腊亦名“电子”。但在当时的欧洲,除了电报和电话等少数几种,其他实用电器在爱因斯坦出生时仍屈指可数,如被誉为“门洛帕克的巫师”的美国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正为新发明的电灯泡申请专利,德国西门子公司则准备在柏林展示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不过更多新电器的发明已初现曙光。

不幸的是,赫尔曼的经商才能尚不如其丰富的幽默感那样运用自如。他的乐观主义既没能鼓舞研究的士气发明新产品,也无法促进产品销售增加。这个电工作坊未能等到小爱因斯坦满一岁便不得不再次倒闭。屡次失败令赫尔曼深受打击,但天生的乐观使他经受住了打击,没有失去勇气。不过,从失败中他总结出要想获取成功,应该把家搬到其他大城市,那里才有足够大的市场。赫尔曼与当工程师的兄弟雅各布长谈后,兄弟俩决定1880年6月将家搬到德国东南部的巴伐利亚省首府慕尼黑城。在慕尼黑这个工业高度发展、天主教人口占主导地位的大城市,两兄弟合伙开设了一家电气化工场,一家人也跟随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全新的生活。

离开出生地乌尔姆时,小爱因斯坦年仅一岁左右,尚处于懵懂之中,对乌尔姆小城并未留下什么印象。

爱因斯坦出生前几年,德国的符滕堡和巴伐利亚还是各自独立的诸侯国。1871年,这两个地方与其他德国州郡一起并入普鲁士王国成为新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新帝国的首脑奥托·冯·俾斯麦来自普鲁士邦。这个王国的居民以严格的纪律,对长辈和权威从不质疑的服从及对社会权贵的毕恭毕敬著称。新政权很快将德国南方农庄经济纳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迫使南方农民走上一条他们并不熟悉的工业化道路。显然,幼年时期发生的这一社会变迁对小爱因斯坦成长的影响至为深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