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为什么孩子成绩不好(15)

事实上,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才逐渐发展出来的。父母可以检讨孩子被动的原因,如果跟教养方式有关,那么就要作一些积极的调整与变动,孩子被动的特征将会逐渐得到改善。

现在家庭中的孩子不多,父母关注的焦点往往就放在这一两个孩子身上,有些三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更是疼爱孙儿。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不但舍不得让他们分担家事,甚至越俎代庖,帮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情,如代其整理房间、书桌和书包。孩子形成习惯后,如果哪天上学忘了带该带的东西,还会抱怨父母不细心。这种宠溺使孩子缺少了动手及自我负责的能力,孩子逐渐习惯过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慢慢地甚至就会变成“生活白痴”。

孩子温习功课时,有些父母喜欢在一旁监督,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错误就马上纠正,一发现有错别字就连忙替他擦掉,一有问题就立马告诉其答案,像这样“尽责”的父母只能培养出一个被动的孩子。

被动的习惯养成后,孩子自己无法发现错误;有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而且也不愿意主动找答案,一切都等待父母的帮忙;做功课也不专心,因为旁边有非常专心的父母会为自己发现错误;父母偶而不督促,孩子就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办,功课不是没做完,就是错误百出。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完功课后,出于不能让孩子浪费时间的想法,就会多给孩子安排一些练习,心想这样成绩总会有所提升。但孩子可不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我做完该做的功课后,爸妈还会给我增加功课,直到我该睡觉才肯罢手,我又何必做那么快呢?于是孩子学“乖”了,他们故意拖拖拉拉地做功课。家长看到孩子这种慢吞吞的态度,难免心急而不停地念叨,听到父母的唠叨孩子只会更心烦,更不愿认真地做功课。像这样被动地学习,读书怎么会有效率?即使孩子能力不错,成绩也一定不会太好。

父母的管教态度如果过于权威,采用命令的方式,那么孩子也比较容易发展出被动的特性。不论是写作业、读书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比如起床、睡觉、刷牙、吃饭和穿衣等,孩子都只能听令于父母的指示。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孩子完全没有自主的空间与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孩子即使有自己的想法,通常也会在父母的全盘操控下而变得懒于思考,因为他们会觉得:即使我有意见,爸妈也不会听我的,我讲了也没用,还是听他们的比较省事。孩子也就只好被动地等着父母的命令了。

另外,父母如果平时管教得过于严厉,孩子就会心生畏惧,就有可能因害怕遭受责罚而排斥主动。

可见,孩子的依赖、被动与父母不适当的管教态度与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过于依赖、被动,别急着责怪孩子,请先从自己的管教态度与教育方式上寻找问题。

不论孩子是依赖、被动还是独立自主,这都是经过后天培养及长时间的锻炼发展而来的。父母若能修正不适当的管教态度及教育方式,就能避免孩子的被动习惯继续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用民主关怀的态度及积极的方式,尽量为孩子提供机会以训练其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该孩子负责的事,绝不越俎代庖;尽量让孩子为自己的事作决定,或先与孩子讨论,再协助其作决定;孩子提出问题,父母即使知道答案,也别急着说出来,要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如果比较具有自主性,如能够自主地做功课、收拾自己的书包和房间、帮忙做家务等,父母就要把握机会给予鼓励,千万别泼冷水:“这么大了,连个房间都整理不好。”“书包怎么整理的,东西塞了一堆,像个垃圾筒一样。”“你真是笨啊,连张桌子都擦不干净,不擦还好,越擦越脏。”孩子被你这么一说,信心全没了,哪还敢再主动干活?孩子会觉得反正自己也做不好,妈妈也认为如此,那还不如不做,乐得轻松,又不会挨骂。这么一来,父母只好一辈子为子女做牛做马,孩子也难以摆脱依赖的坏习惯,无法独立自主,永远也长不大。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换不到孩子的成功,所换到的只能是自己辛苦一辈子及孩子的潜力无法得到发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