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

小步舞曲虽然泛滥,但还都是音乐爱好者用于学习的。还有一首耳熟能详,更是因为被广泛用于各种咖啡厅、茶座、露天酒吧或者是酒店大堂,大家都不好意思说它高档经典了,这首曲子就是《G弦上的咏叹调》。

这首曲子出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是第二乐章主题。19世纪,有位小提琴家将这段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风靡了全世界。

大家都知道小提琴有四根弦,从粗到细分别是G弦、D弦、A弦、E弦,演奏者的手指在四根弦上跳跃舞蹈,小提琴特有的清越而流畅的旋律就是这样产生的。而演奏“G弦上的咏叹调”就省事了,因为全部的工作都只在G弦这一根上完成,貌似工作量只有四分之一,但产生的效果绝不偷工减料。

巴赫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几乎所有的灵感都是来自他对上帝的爱,G弦厚重而深沉,博大包容,能演绎最深邃的情感。将这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放几遍,你会不知不觉陷入一种缠绵的气氛难以自拔,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巴赫的力量。

《G弦上的咏叹调》本来蕴含着宗教的神圣感和神秘感,可是因为太普及了,在一些茶馆里,从斗地主的洗牌声音空隙中传来,它的宗教神圣感肯定就被淡化了。好在巴赫还有大量的宗教作品没有被放进酒吧茶楼去糟蹋,其中的巅峰之作就是《马太受难曲》。

将耶稣的事迹谱成曲子,是当时很多作曲家喜欢干的事;但是我怀疑用音乐描述耶稣事迹,只有巴赫得到了上帝的正式授权,所以《马太受难曲》之后,再没有同类的东西敢拿出来现眼了。

整部作品有78首分曲,来自圣经的《马太福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需要三个合唱团和两个管弦乐队还有其他大量乐器的配合。

不管你有没有读过圣经,安静听一次“马太受难曲”,你能体会到那种深刻的忧伤、牺牲的勇气和伟大的救赎,你似乎能看到耶稣鲜血淋淋被钉上十字架时悲悯的目光,充满神性的光辉,让人心悸、心痛、心动,如果你碰巧信教,我相信你会流泪。所以,这套乐曲在世界宗教音乐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不管给《马太受难曲》多高的评价,它似乎都受之无愧,即使是最刻薄的批评家,也不敢随便诋毁,可惜这个待遇,巴赫生前并没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