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瑟姆小镇(12)

1938年秋天,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罗伯特·布鲁斯·洛克哈特的畅销书《要枪还是要黄油?》出版了。洛克哈特遍游欧洲,他去了奥地利(德国已经吞并奥地利,当时已在纳粹的控制下),后来又去了德国本土,当时正是希特勒取得节节胜利的顶峰。据说,德国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编辑告诉他说:“德国需要和平,但是它需要的是符合它自己的条件的和平。”这本书在结尾处是这样写的,我被“两千人整齐的脚步声”吵醒了,我从窗户向外望去,在薄雾弥漫的黎明中,“纳粹德国已经在行动了”。

还有一本同一主题的书,是道格拉斯·里德写的《狂乱》。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里德亲眼目睹了随着纳粹的前进犹太人所受到的迫害。他描绘了纳粹领导人的个性和心理——有时反常,有时错乱,有时又诡计多端。他还对英国和法国采取的绥靖政策进行了分析,并且大加谴责,认为正是这种绥靖政策为希特勒铺平了道路。这本书是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前夕写的,所以真的是很有预见性。

后来成为下院议员的丹尼斯·肯道尔借给我父亲一本书,是德国共产党人理查德·克雷布斯写的,书的名字叫《黑夜之外》,作者用的是笔名简·沃尔廷。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父亲不让我读,把书藏在书架上,但我还是悄悄地看了。他出去开会的时候,我就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来读。的确,这不是一本适合一个十六岁的女孩阅读的书,里边充满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关极权主义政权的暴行的描述,还有许多描述暴力虐待的场面,而作者的权威性让人读起来觉得更加恐怖。毫无疑问,被迫害者遭受纳粹骇人听闻的虐待是这本书里最强有力的主题。但是除此之外,书中还隐藏着一个同样有意义的主题,即描述了共产党人是如何玩世不恭地与纳粹联合起来用暴力镇压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国脆弱的民主运动的。当然,同样的联合也被复制到了纳粹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到1941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中。正是这个条约毁灭了波兰、波罗的海各国以及芬兰,并把全世界引入了战争。后来,我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观点,即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际社会主义)只不过分别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而已。我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个观点,毫无疑问跟这本书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我影响尤为重大的一本书是美国人赫伯特·阿加所写的《伟大的时代》。这本书是1944年首次出版的,书中奇妙而又有力地分析了西方道德的失落是怎样让希特勒发迹并导致了此后的战争的。作者敦促重新回归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尽管我不太喜欢这些观点——另外,对于左翼有关社会的设想,书中也有不少公正的描述。对于我来说,阿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反对希特勒的斗争对于社会的文明和人类的命运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超越了在国家利益或者势力范围或者资源的获取或者任何其他强权政治中的冲突,尽管毫无疑问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阿加在书中还写道,作为在战后必须进行的道德重建的一部分,必须要解决他所谓的“黑人问题”。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尽管我在伦敦看到过一些有色人种,但在格兰瑟姆镇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人居住。我们的一些朋友曾经邀请驻在格兰瑟姆的两个美国军人来喝茶,他们中一个是白人,另一个是黑人。这些朋友们吃惊地发现,那两个军人之间关系很紧张,甚至互有敌意。后来,当朋友们告诉我们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也同样感到很吃惊,这种偏见真是超出了我们的经历和想像之外。

像战争年代其他许多女孩子一样,我也读过巴巴拉·卡特兰德的《罗纳德·卡特兰德》,作者在这本书中描述了她弟弟的一生。她弟弟是一个年轻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下院保守党议员,一直都在反对绥靖主义,后来在1940年的敦刻尔克战役中阵亡了。从许多方面来说,这都是她写的最为浪漫的一本书。对于那些坚信进行这次战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人,以及那些在短暂的一生中保持思想始终如一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份惊人的遗嘱。这也是我永远钦佩的。另外,我还读过理查德·希拉里写的《最后的敌人》一书。除了讲述人们在这场战争中经受的恐惧和苦难之外——拿格兰瑟姆镇和我们家来说,战争造成的是物质方面的匮乏和剥夺——这本书还指出了隐藏在这些内容之后的、战争在道德方面带给人们的启示。就此而言,这本书也许最好地传递了这一信息。书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飞行员,这场战争夺去了他那么多的朋友的生命,并且在不到一年之内也夺去了他的生命。除了现实的战争以外,他在书中还把这场斗争描述成人们内心的一场斗争。简单地从福利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场争取更美好的生活的斗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