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5月,出狱不久的刘志丹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打进了平凉甘军新编十三师陈璋部,开展兵运工作。
陈璋是个开油坊起家的小军阀。他当时虽然被蒋介石封为师长,驻守平凉,统治陇东14个县,但他与周边的军阀交恶,四面楚歌,处境不利,急需帮助。所以,他虽然知道刘志丹是共产党人,却仍然想利用刘志丹的才干和威望,扩充自己的实力。刘志丹也借此以陈的名山义成立了一个旅,号称十一旅,自任旅长,招兵买马,寻机兵变。
这期间,中共陕西省委制定了一个策动甘肃五个旅兵变、建立桥山根据地的计划,并委派与刘志丹多次交往的高岗去平凉与刘志丹商讨兵变事宜。
关于高岗与刘志丹在这期间的联系情况,长期与高岗在一起工作的张秀山曾经有过如下回忆:
当时高岗在十一旅没有职务,他是陕西省委和刘志丹联系的人。记得我们在盘克塬活动时,高岗和我曾在一个小庙里给陕西省委写过密信报告情况。因为志丹在旅部时身边还有非党员,所以要避开,在小庙里草写。密信是先公开写几句问候话,然后在背面用白矾水写报告,对方收到信后,用碘酒一涂,字就显出来了。《刘志丹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297页。
然而,这些单纯的兵变明显带有盲动的痕迹,过多依赖于军阀,没有和农民运动相结合,因而都没有取得成功,刘志丹的十一旅也在与陈璋冲突中被打散。
部队被打散后,刘志丹只身回到了南梁堡,高岗则又返回了驻西安的陕西省委。
几年的兵运工作屡战屡败,使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认识到利用军阀搞兵运是很难成功的,必须建立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才能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恰在此时,阎红彦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进入陕北,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阎红彦,这位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陕北硬汉,1909年9月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的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不满15岁的阎红彦就因生活所迫,到陕北地方军阀部队石谦团驻安定县的李象九连当了一名勤务兵。
李象九是共产党员,他领导的这个连革命气息浓郁,使阎红彦迅速成长。1925年4月,不满16岁的阎红彦便由李象九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10月,阎红彦跟随李象九参加了清涧起义。1931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从陕北抽调一部分干部,到山西组建红军游击队,阎红彦奉命东渡黄河,来到太原。在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下,1931年4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队第一大队(简称晋西游击队)正式成立,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吴岱峰,政委黄子文,支部书记杨重远。
1931年夏,晋西游击队遭敌人重兵围击,被迫西进。9月3日,仅剩30余人的游击队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天险,进入陕北高原。
到陕北后,9月6日,游击队领导层进行了改选。在战斗中机智勇敢的阎红彦被公推为大队长,吴岱峰为副大队长,杨重远为政委。9月8日,部队来到了阎红彦的老家安定县,与中共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接上了头,并通过马文瑞找到了中共陕北特委,游击队也迅速地由30多人扩大到100多人。
10月下旬,晋西游击队转战到陕甘交界的南梁堡地区,找到了在这里活动的刘志丹。战友相见,分外高兴,阎红彦还把一支自己心爱的驳壳枪送给了刘志丹。
南梁堡位于桥山山脉的中段,地处陕甘两省边界,反动力量统治薄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积粮屯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刘志丹于陈璋部兵变失败后来到这里,很快又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武装。这支武装与晋西游击队会合后,实力大增,成为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
为了加强对这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的领导,10月30日,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高岗来到了南梁。俩人来到部队后,向部队传达了省委的指示,成立了新的队委会,由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高岗等为委员。
从此,高岗开始了在党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里开展革命斗争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