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 ”这类话不能不让人思考:难道要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能够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围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第五节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中国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也就自然成了新课程改革新的主要目标。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