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陵墓(1)

接下来,他们会遇到一个意料之外的人物。当然,那只是他的尸体,那是一个中国人,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他的身体遭受了莫大的侮辱,而在那时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因为它可以带来显贵的地位,不尽的财富。而我们这位中国朋友,并没有因此沉迷,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反而投身于传播中华文明,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可贵之处。这个人想必大家已经知道,那就是郑和。

说起郑和,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的传说: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的性格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的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于郑和,又将其升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这些明文传记之中所言,皆为大家所熟知之常识,然而,大家却忽略一点,那就是他隐匿之后的一些事情。郑和下西洋胜利归来之时,朱棣给他的加冕仪式隆重非凡,然而,那个胜利归来的“郑和”并非真的郑和,真正的郑和,在途经大西国境内时,被暗流卷入海底,之后便不知去向。而罗龙几人,便在东非大裂谷的深渊之处,寻得了这位神秘人士的归处。

五人在发现鬻鸟极其精通人性之后,鲁娜突发奇想,想要借助鬻鸟帮他们寻得宝藏。鲁娜摆了一个睡眠的姿势,告诉鬻鸟,他们正在寻找一个陵墓,那里面躺着一个死人。鬻鸟看着鲁娜的动作,似乎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十分兴奋地点了点头。于是,在鬻鸟的带领下,他们很快来到了一个狭窄的山谷之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