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

王起明深爱这幢大房子,他从心底里是舍不得卖掉这幢房子的,他还记得自从他和阿春发生了第一次关系,阿春就天天闹着买新房买大房,她坚持非要建立一个属于他俩的天地。他们俩为了寻找这个天地,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结果,理想的天地总算是找到了,可是,由于房价太贵超出了他们的预算,这幢高级住宅的地皮将近一顷,室内的设备也非常豪华,当时的买价就得一百多万,他俩看着理想的家园犯了难,因为他们手头上的钱不够。结果,阿春果断地卖掉了她自己原来的房子,王起明看到阿春如此执著,也毫不犹豫地把生意上所有的流动资金都押了上去,为了这个房子,他的生意险些破了产。在这幢房子里面,藏着他的太多的记忆,有痛苦的,也有无比美好的。他和她的感情从萌芽到发展,到确立,都是在这里。他们在这所房子里,吵吵闹闹地共同过了近十年。从而立之初,到已过不惑。如今,说没就没了。王起明从桌上揪了块餐巾,擦了擦眼角。

周教授非常准时地推开了快餐店的大门,他双手抱着一大堆教材,气喘吁吁地来到了王起明面前:“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哪里,我也刚到。”王起明客气地站了起来。

“请坐,请坐。不客气,是这样,阿春让我把一张支票交给你。”周教授开门见山地说,说完他戴上老花镜,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了阿春已签好了名字的支票。

事情都如王起明所料。他微笑地点着头。

王起明双手接过支票,瞟了一眼上面的数字,又瞄了一眼他再熟悉不过的签字。他胸前觉得一阵鼓胀,鼻子也开始发酸。他知道他是不应该拿到这么多钱的,按房屋抵押贷款的比例他清楚。阿春只能贷出房屋本价的百分之三十,他根本就拿不到这么多,可阿春在支票上面写的数额,明明正是他当时所投进去的钱数。

“我和她的父母是多年的朋友,都是西南联大的老同学。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和她称得上是忘年之交了。我是个很早就失去了妻子的人,我想,这些你都是知道的。”周教授一板一眼地说着,他好像说到了年轻时代,说到了阿春,他的脸上现出一种兴奋:“她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可爱很漂亮的小女孩,长大了就越发美丽,越发惹人喜爱。实不相瞒,早在她刚离婚的时候,我就一直追求她,在某种程度上讲,你一直是我的情敌。老了老了,讲这些真感到不好意思。”

“没关系,您说吧。”

“我知道,她是不会跟你谈到我的,可我一直知道你。因为她时常跟我提到你,以前我每次向她求爱时,她总是拿你做挡箭牌,我哪里是你的对手,她是非你莫属深爱着你的。直到你离开纽约去了北京以后,我才又觉得有了机会。可没想到,她却有了另外的选择,去了佛罗里达,跟了那个付先生。看来,现在你我是同病相怜啦。王先生,我说这些你不介意吧?”

“不,一点也不。就是有点不死心,我要是有她现在的住址和电话……”

“有有有,我有,我这里有她的地址和电话。”周教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立即把阿春的地址和电话抄给了王起明。

王起明喜出望外,他颤抖地接过了周教授递给他的纸条。

周教授摘下了眼镜,狡猾地望了望他。好像在周教授的眼睛里藏着一种阴谋,一种生怕天下不乱,生怕佛罗里达的那个付先生得了手的阴谋。看得出来,周教授的意思是,与其说让阿春去跟那个姓付的,还不如嫁给这个姓王的。

王起明看着纸上阿春的地址,心里已经是迫不及待了:“周教授,我,我不想吃饭了,我想先走一步。”

“也好,也好。我下午的课排得也很满。”

王起明起身就走,没走几步又被周教授叫了回来:“差一点就忘了,这里有她给你留下的一个便条。”

王起明看完了便条,他没急着要走,反而倒是慢慢地坐了下来。便条上写道:

起明:我相信你,为了我的生活,不,我的生存,你回来后一定不会再打搅我了,因为你很明理。咱们俩应该说是两清了。可能你会说账,可以清;情,清不得。我要对你说的是,账,可以不清;情,非清不可。我们都已这把年纪,实际一些吧。北京你是混不下去的。这些钱,可做你回来后缓冲之用。

王起明看着这张简单的便条,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失落、紧张、沮丧,还有恐慌。

“王先生,我知道你的小说,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功,恐怕你现在正忙于写作,时间有限,可是,有件事非要你帮我个忙。”周教授似乎明白便条上写的是什么,也明白王起明心里在想什么。他好像是在故意和他打个岔。

“行,帮忙,帮忙。”王起明的脑子仍旧沉浸在阿春的便条里,他神情恍惚地回答。

“中央民族歌舞团,明晚在哥大演出,是我组织来的,可接待的人手不够,翻译人员更为短缺,我看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

“对,你是最佳人选,就这么定了吧。王先生,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洒脱一点,想开一点嘛。歌舞团漂亮的姑娘多得很,去转移转移视线,转移转移感情嘛。”

“您还能再帮我一个忙吗?”王起明怯生生地问。

“只要你答应我的,我就答应你的。”周教授的这种回答,听起来像一个厉害的商人在讨价还价,可在王起明的眼里,周教授却显得那么幼稚,简单。

“请您就把我带给她的这些磁带,转寄给她可以吗?”王起明说着,“砰”的一声,把那一背包的录音带和录像带,放到了桌子上。

“《北京人在纽约》,好哇,一言为定。”周教授看着手中的磁带,笑眯眯的,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

周教授这种洒脱的人生观,对王起明确实有启发。歌舞团在哥大演出的当天晚上,他的感情视线还真的一下子就给转移了。不过,他的感情视线没有转到歌舞团那些漂亮的舞蹈演员身上,而是转到了一个美国博士生,一个三十岁出头的洋姑娘身上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歌舞团演出的当天下午,王起明吃了一点儿热狗算做午餐,就急急忙忙地来到了哥大礼堂。他先帮着周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在礼堂的前厅挂起了欢迎中国民族歌舞团的横幅,在进口处摆上两个长桌子,桌子上整齐地码好彩色节目单,前厅的活儿干得差不多了,他又跑到了后台,在演员的化装室里布置一些鲜花和甜食。做完了这些活儿,他基本上就闲下来了,因为他的主要任务是给演员当口头翻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