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

从某种程度上讲,汉武帝还推动了学术发展。在武帝时代,至少有几本重量级的著作问世——《史记》《淮南子》《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儒学大师董仲舒的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史书,《淮南子》则是一部混杂多家思想的巨著。因此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提法,并不太确切。

但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在中国学术史上还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不可避免地引导学术传统转向儒学,使儒学的地位一下子跃居于其他学派之上,成为思想领域的权威。在之后两千年,虽然各思想流派之间势力在不同时间段有彼此消长的现象,但儒学作为主流,特别是官方意识形态,这一点大体是没有太大变化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古代思想,跳不出前人所界定的框架,在没有强大的异端思想挑战的背景下,也难以维持其活力。

道家思想固然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遭到重创,但仍然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墨家思想在专制的土壤下已经无法生存,而法家思想则在“儒家”的外衣下,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汉武帝时代,真正受到致命打击的,可能是民间盛行的游侠精神。

有人认为,中国的侠义精神,乃是源于先秦的墨家思想。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说。韩非子说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儒学一旦与政治同流,成为立法的根据,便完全合法化了;而以锄强扶弱为己任的侠义思想,必然走向强权政府的对立面,成为强权专制政权的眼中钉、肉中刺。

侠士在初汉时还很有社会影响力,随着君王专制的发展,这些以武力行使道义的人,越来越被政府所深恶痛绝。这点我们从《游侠列传》中可以看出端倪。汉景帝时,皇帝派遣使者诛杀以豪侠闻名的济南人瞯氏、陈地人周庸;一代侠客郭解的父亲也是侠士,在汉文帝时被诛杀,而郭解本人则在汉武帝时被诛杀。

郭解被诛杀是一件很大的事。因为郭解不是一般的人物,司马迁记载:“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俨然是天下侠士的偶像。而郭解被杀完全是政府的阴谋。在一次宴席上,客人们都称誉郭解,有一个儒生很不以为然,就说:“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但这儒生随后便横尸街头,估计是郭解的一个门客所为。官府要求郭解交出杀人犯,但郭解自己也不明白终竟何人所为,这是一桩无头公案,最终官府以证据不足,判郭解无罪释放。然而,作为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决心将郭解置于死地,他的理由是:“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杀之。当大逆无道。”意思是说,郭解虽然对这桩谋杀案不知情,但他是侠士的领袖,侠士就专干杀人这样的事,跟政府对着干,这就是大罪,就是大逆不道。在公孙弘的坚持下,一代大侠郭解最终难逃一死。

从郭解事件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武帝时期,政府对侠士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因为“以武犯禁”或“杀人”,而是“为任侠行权”,也就是侠士行使公然君王法令之外的一套权力。这一点无疑极大的刺激君王“履至尊制六合”的尊严与权力。所以,以尊卑定秩序的儒家思想的兴起,游侠精神便一蹶不振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虽然是大势所趋,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加剧了中国思想领域的保守色彩。此后君权愈盛,而民权愈衰矣。直到两千年后,西学东渐,民权、自由的思想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儒学,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