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兔死狗烹的悲剧(1)

与以往的旧王朝相比,新的王朝富有生机与活力。汉王朝的基业是由一群平民英雄所奠定,战国时代七大强国的旧贵族势力荡然无存。它印证了陈胜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似乎也揭示了“有梦想就有可能”的真理。

我们来看看汉王朝开国元勋们的出身:刘邦在四十八岁之前,顶多就是一个官位低微的泗水亭长;后来担任过宰相的萧何、曹参、陈平、周勃等人,都出身低微,萧何与曹参只是沛县小官僚,陈平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周勃则是办丧时吹拉弹唱的人。在汉初的大将中,韩信曾经沦落到乞讨度日的地步,英布与彭越都是落草为寇的强盗,樊哙则是杀狗的屠夫。

虽然这些平民出身的当权派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树立了一种榜样。古代中国社会阶级的界线并不像西方社会那么分明,社会底层的人,通过奋斗,是有出人头地的可能。汉代开国元勋们从平民中脱颖而出的事实,又影响了帝国之后数百年的人才政策,这是有积极性的一面。

刘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这个没读过什么书、有些痞子习气的皇帝,却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智慧。他的手下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刘邦往往能从不同的声音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没有旧贵族身上那种死要面子的作风,只要做错的,他都爽快地认错,也不会觉得丢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平民出身的新权贵,并没有带来一种民主色彩的新政治制度。但是刘邦的政治眼光比起项羽要高出一筹,他很明智地吸取东周与秦帝国衰亡的经验教训,新帝国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周制与秦制的折衷,即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皇帝独裁制,行政区以郡县为基础,同时保留了周代时的分封制。但是普通民众并非一无所获。比起秦帝国继承家业的统治者,出身平民的新权贵对民间疾苦的了解要深刻得多。这也使得汉初的国家政策以休养民生为主要目标,饱受暴政与战争之苦的平民百姓终于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其下是七位诸侯王: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以及韩王韩信(注:汉初有两位韩信。一位是大家熟知的大军事家,另一位则是故韩王后裔。为了区分,后者又被称为韩王信)。这就形成了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两大系统,与周代分封制的区别,在于中央政权占据主导地位,朝廷直辖的郡县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面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