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之路

 

1. 曾经沧海

不得不承认,王亚伟是一个猛人,年轻时就是顶级的优等生,1989年高考,王亚伟一战成名,一举拿下安徽省的理科状元。

可以预见,这个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一举拿下电子与企业管理双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后自会以过人的敏锐进入社会发展前景最好、性价比最高的行业去大展宏图。果然天爱良才,毕业没多久的王亚伟,机缘巧合进入华夏证券最负盛名的东四营业部,并在那里获得时任营业部总经理范勇宏的赏识,最终获任这家国内最大营业部的研究部经理。而这一职务的前任,则是2000年在《上海证券报》举办的“南北夺擂”月度夺擂比赛中,创出连续十个月第一、累计收益率高达2050%奇迹的赵笑云。 

王亚伟自己说:“在这个部门,我学会了基本面研究。”作为国内最大

中国股神

的证券营业部,王亚伟在这里直接与大量大客户朝夕相处,其所构建的人脉资源就令同行们难以望其项背。加上营业部的研究部需要给客户提供一些日常的投资咨询服务,这段投资第一线的经历,让王亚伟深知投资者情绪往什么地方宣泄。

进入证券业后,王亚伟大量接触彼得·林奇的书,对那部《战胜华尔街》尤为推崇,将其列为枕边读物。林奇1944年生,毕业于沃顿商学院,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者,其后13年复合收益率为29%,这就意味最初的100美元可以变成2800美元。除去回报之外,王亚伟更喜欢林奇的投资风格,林奇13年间买过上万只股票,许多股票还买卖了多次。林奇始终与成长股投资风格对应,有所谓挖掘“十倍股”一说。王亚伟经常对朋友说:“对我投资思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彼得·林奇,很遗憾这辈子不能成为他的学生!” 

到1999年,年仅28岁的王亚伟正式接管规模为20亿份的基金兴华。当年年底,该基金的净值增长在同行业中排名第五。2000年,该基金取得49%的净值增长成绩。2001年,该基金在王亚伟手中仍然是业内排名第一。2002年开始,王亚伟接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由于此前业绩不俗,王亚伟对股市信心爆棚。在2003年年底,王亚伟在广州召开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对中国联通的年度业绩预测高达每股一元,令听者一片哗然。他还声称,在经济起飞阶段,航空公司就犹如印钞机。因为他刚从台湾考察回来,台湾中华航空的高管们向他描绘了当年航空公司无比辉煌的历史。王亚伟因此坚信,经营着比台湾地大人多的内地市场的内地航空公司,必定要赚得更加盆满钵满,买入航空股就是买进了会下金蛋的鸡。王亚伟热情的演讲让本来就处于兴奋状态的投资者更加亢奋,投资者涌入基金的热情无比高涨。在公司的安排下,他在全国多个城市发表了坚定看多市场、做多市场的言论。 

投资最怕头脑发热!

到了2004年底,王亚伟开始品尝到头脑发热的苦果,重仓持有的南方航空,在上涨不到50%之后一路下滑,重仓持有的中国联通更是表现不佳,仅上涨了不到20%就步入漫漫“熊”途。受此拖累,华夏成长业绩不断下滑,最终沦为倒数第一。 

其实,这已经不是王亚伟第一次在证券市场吃到头脑发热的苦头了。早在1998年4月底,在基金兴华的建仓期,正值五粮液上市,当时王亚伟很看好这家公司,而且办公室对面就是五粮液的专卖店,感觉上好像挺有缘的,上市第一天他就在40元左右买进去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五粮液就涨到60多元,一下子就浮赢利近2000万元。当时,他难免有点飘飘然,觉得赚钱太容易了,原来做基金投资如此简单。但最后,股价再次重返40元,赢利只剩下100多万元。 

股市除了有基本面派、技术派、消息派,还有感觉派。这几个派别并没有绝对界限,干证券分析的弟兄们喜欢搞综合分析,一会讲基本面,一会讲技术面,有意无意还抖一点似是而非的消息,最终就是为了引导大众的投资感觉。这是难免的,投资者大多是先有感觉,再找理由,最后眼睛一闭:下注。

2004年之后,业绩大幅下滑的王亚伟开始淡出公众视线。之后传出的消息是,他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进修班到美国这个证券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去学习了三个月。再之后,他又来过一次广州。这时,王亚伟已经变得十分沉默寡言了。外面的人问他任何一个问题,不再有滔滔不绝,不再有长篇大论,只是面无表情一味简短的回答,所有的问题通常只有两三个字的回应。有一个记者成功地问到一个他终于说出了超过三个字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呢?”他终于微笑着回答:“跟女儿一起玩的时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