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孩子的自卑心理(1)

所谓自卑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常以一种消极的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妒忌、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拒绝交朋结友、自暴自弃、回避竞争竞赛、焦虑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艳艳是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卷曲,成绩上游,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很小,而且脸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想带她一起出去玩、到朋友家做客,她都不去,甚至她连外婆家也不去。

上面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可能都有所体现,究其原因都是自卑的“产物”。但是,孩子的这种现象却让父母常常注意不到,即使有的父母看到了也会觉得这是孩子的性格使然,而不加以重视。这都是错误的,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关注,会形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过,自卑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自卑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能力特强,对孩子期望过高,往往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能力特别强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追求十全十美,而孩子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于是就会受到家长过多的指责,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

二是家庭不完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就更加伤心,感到很自卑。

三是父母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四是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如果父母遇事总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这种处世态度,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因此父母的这种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父母们参考: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爱默生也认为,在我们的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