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武士指定姬奭,告诉姜伋道:"这位是召公。是军师拜托他来寻找你们兄妹的!"
姜家兄妹又是一阵惊讶:今日真是喜从天降,他们不但得到了父亲的消息,而且还巧遇文王派出的使者。
兄妹三人喜之不尽,一起上前拜见召公姬奭。
张顺也喜出望外道:"召公今日来到孟津,使我张家酒店大放异彩!"又回头唤酒保道:"今日召公和姜公子等人的酒钱免收,算是我宴请贵客!"
召公姬奭却说:"店主今日供我一饭,功莫大焉!要是昨日至此,我们岂不各奔西东?今日实为孟津喜宴,酒钱应该加倍!"
张顺接了武士递过的银两,喜不自胜。
姬奭道:"王命在身,事不宜迟。四位武士带足银两,护送长公子到吕国接取家眷。次公子和小妹先行赴岐周,容我头前带路!"
众人应命,酒足饭饱后各奔前程。
张顺送客人出店,自言自语道:"真是千里有缘来相会,奇事也!"
酒保道:"还有更奇的,想不到那位三公子竟是姑娘!生得好标致!"
张顺如梦初醒道:"是姑娘?对!要不,召公怎么称他为贤小妹呢?"
酒客们也都笑了起来。
文王带诸子去豳地扫祭先祖公刘的陵墓,留散宜生在朝处理政务。王后太姒历来关心国事,为散宜生出谋甚多。一日朝罢回宫,正与婢女闲话,忽见姬奭带进两位陌生人。太姒正要开口相问,姬奭道:"母后,我给您带来两位贵宾,这便是国师的次公子姜骆和小妹邑姜!"
姜骆和邑姜知道面前便是国母,上前大礼参拜道:"参见王后,祝王后千岁,千千岁。"
太姒见一个是白面书生,文质彬彬;一个是娴静淑女,月貌花容,心中十分欢喜。她扶起姜家兄妹道:"赐座!"
姬奭神采飞扬,向太姒仔细回禀孟津的酒家巧遇,又说了安排武士陪姜伋回东吕接取家眷之事。太姒大喜道:"奭儿办事,令我放心!姜国师西征未归,你领次公子到集贤馆暂住几日,结识一些国士、贤良。邑姜可留我这里。文王祭祖未回,你正好陪我说话!"姬奭、姜骆应诺而去。
太姒问邑姜道:"你高堂老母身体可好?"这一问正中邑姜痛处,她立即双泪交流,哑声道:"母亲归天去了!她辛苦一世,穷困半生,未能看见爹爹遇到明主,实在可怜!"太姒连声叹息道:"你也可怜!我多子有福,却一生无女,怜你无亲,就收你作个义女吧。"
邑姜一听,忙收泪作喜,大礼参拜道:"深谢王后爱护!邑姜当终生孝敬王后!"
太姒扶起义女道:"邑姜!自今日起,你就改口称我母亲吧!"
邑姜道,"孩儿不敢。我就随王兄称呼,也称您为母后吧。"
太姒满心欢喜,微笑道:"那就随你自便吧。"
一连两天,太姒没去朝廷,只陪邑姜在宫中叙话。说来也是缘分,两人越是交谈,太姒越是喜欢邑姜。邑姜聪明、贤惠、勤快,句句答得太姒称心,事事做得太姒满意。太姒从不以貌取人,现在也欣赏起邑姜的天姿国色来。上看面如芙蓉,下看腰似杨柳,无一处不讨人喜欢,不禁思忖道:"我儿姬发若得此窈窕淑女,真可谓天作之合。"只是当面不好讲出口来。
第三天,太姒上朝议事,让邑姜一人出城走走,带个竹篮,到岐山林中捡些蘑菇。邑姜答应一声,便如出笼的鸟儿,穿街出城而去。岐山是一座不高的土山,生满长林灌木。邑姜登上岐山,想起家乡的丝山,便轻轻地唱起来:
郊野开弓射得獐,
白茅包裹何匆忙?
娇美村姑春心动,
英俊猎手凤求凰。
森林茂密丛丛树,
郊野行猎射得鹿。
白茅搓绳猎手捆,
送给如玉俏村姑。
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小鸟的欢唱,使邑姜心中洋溢着孩子般的欢乐。她穿林而行,手捡蘑菇,口唱情歌,唱得如痴如迷。
突然,一只雄鹿跌跌撞撞地逃进丛林,好像是向邑姜求援似的,一直向她奔来。可惜雄鹿已是精疲力竭,仅跑到离邑姜五尺之远,便突然倒地死去。邑姜疾步上来,见它背上插着一支长箭,箭伤处正冒着殷红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