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是有目的的(1)

人类大多数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或动机,要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要么是满足情感依赖需求,要么是满足被注意的需求……例如:

我们常常会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

我们总是试图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我们总是希望有人关心和关注自己;

……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这些需求更强烈。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对家庭有所贡献;

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尊重;

希望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

其实在家庭中,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表现、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往往由于妈妈的两种错误的观念,使孩子丧失了表现的机会。

一种情况是妈妈忙于自己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或是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忽略了给予孩子表现或贡献的机会。

另一种情况是,妈妈认为孩子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于是便用命令的口气不断地指挥孩子干这、干那。而且当孩子做完或做好后,她们从来不表扬孩子或给孩子奖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他们同样得不到归属感和认同,于是他们就会转向破坏性和逆反性的途径来获得认同。

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所有不好的行为,如哭闹、打架、说谎……往往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一味地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如打骂、恐吓等来教育孩子,这不但不会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还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

那么,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有哪些呢?

1.故意吸引妈妈注意

妈妈正在看电视,孩子不停地在电视机前晃来晃去,妈妈说:“朋朋,不要在电视机前来回晃,妈妈正在看电视。”孩子想:“我就是晃,谁让你只看电视,不理我呀。”

前面我们讲过,孩子有被注意的心理需求。当他们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感情和认同时,就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除了这种情况,孩子在很多时候都想让父母关注自己。妈妈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们夸孩子“你真乖”、“你真懂事”、“你真听话”,那孩子就真的与妈妈合作,表现得很听话、懂事。其实,这就是他们获得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在不出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十分听话和懂事的孩子。

但如果很不幸,孩子想获得妈妈注意和认可的目的没有达成,他就会寻求另一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既然好的行为不能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他就会去尝试坏的行为。一旦他获得成功,这些破坏性行为,如不与妈妈合作、不自己穿衣服、与小伙伴打架、故意给父母捣乱……就会成为家常便饭。

在此,我要告诫妈妈们的是,当你的孩子表现得特别出色时,如特别听话、特别乖等,你一定要给予他足够的注意和认可,以防他用坏行为来吸引你的“眼球”;当你真的碰到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力的情形时,你一定要明确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千万不可大发脾气,或大打出手。如果你这样做了,说明你已经中了这个小家伙的“计”了。

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这些故意吸引妈妈注意的行为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