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件事 仁者爱人,鼓励孩子奉献爱心(2)

爱心能使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渺小走向博大。所以,妈妈一定要对小学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其懂得“爱”的高尚情操,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

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妈妈的引导和培养。孩童时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孩童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要把自己看做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孩子爱心的培养,需要妈妈的爱心浇灌。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孩子爱心的培养,关键时期在童年。

【妈妈应该这样做】

1.以身示教,传递爱心。上公共汽车时明明经常看到妈妈主动把等车的老人搀扶到车上,平时在家妈妈很尊重爷爷奶奶,邻居家有事,她也热情地过去帮忙。尽管妈妈干的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明明,很自然地从妈妈身上学会了尊敬、爱和帮助别人。妈妈的言传身教胜过无数本教科书和无数次的说服教育。妈妈是爱心传递的使者,尊老爱幼,用心去影响小学孩子,包括尊敬乡邻、爱护一草一木、珍惜光阴等,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同时,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妈妈为什么这样做,结合生活中孩子破坏玩具、撕毁图书等坏行为进行教育,使爱具体化。孩子会从熟悉的人的言行中汲取知识,从小便会懂得:尊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爱是相互的,拥有博爱胸怀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

2.给孩子创造实施爱心的机会。

如引导孩子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在妈妈生日时,暗示孩子表达对妈妈的爱。而当孩子付出行动后,以微笑的表情、赞扬的语气及时地给予表扬,能激起孩子产生一种关爱他人后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会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以致逐步形成把关爱他人当做乐趣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

3.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去爱。爷爷病了,但是东东依然大声吵闹不止。妈妈说:“东东,爷爷头痛,你不要大声吵了。”东东依然声调不降。后来,东东病了躺在床上,不允许全家人看电视。妈妈摸摸东东的头说:“你发烧了,怕吵。还记得上次爷爷头痛吗?你在他的身边大声吵闹……是不是别人生病时,不该吵闹啊?”东东瞪大眼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处在思维感知阶段的小学孩子,只有在他感觉到不舒适时,才能体验到别人难受的滋味,因此才能真切地关心、同情、帮助别人。

4.在关心爱护孩子的过程中教会去爱。丽丽手出血了,妈妈边包扎边说:“是不是有些疼?都流血了,血对人体很重要,要抓紧时间止血。”丽丽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加上她对疼的感受,她会效仿妈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疼痛和流血的人。孩子学东西很直观,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点滴的事物中,用行动和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并让孩子学会回报爱。

妈妈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博爱之心的人,为此,妈妈首先要做一个爱的使者,长期地、不断地把爱传递给孩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