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3)

事实上,这段时期孩子依恋的完成,一般都是妈妈协助他们完成的。除哺乳、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之外,还需要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亲吻,并不时地轻声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亲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依恋就能很好地完成。

当然,还有很多妈妈由于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完成这种依恋。其实,妈妈们的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不会说话,但他会用表情来表示他内心的感受与欲望,例如,饥饿时,他会大声哭闹,而高兴时,他又会手舞足蹈。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给予积极的反应,当孩子哭闹时,要及时通过哺乳、爱抚等安慰孩子;当孩子高兴时,家长也要通过说话、动作等,让孩子明白,你在分享他的快乐。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些家庭由于某种原因,妈妈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而孩子对妈妈并没有依恋。出现这种情况,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可以进行补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5岁之前完成。否则,这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在此,父母必须牢记:

◇5岁前,爸爸妈妈必须帮助孩子完成心理依恋。

方法二: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

现在,很多五六岁,甚至七八岁的孩子,还常常有这样一个坏毛病:不喜欢去幼儿园或学校,整天跟在妈妈的身边,简直就成了妈妈的小“跟屁虫”。而且,除了妈妈之外,他们不愿意跟任何一个人在一起,包括爸爸。

经过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更可怕的是,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他们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很好地完成少儿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

进入少儿期之后,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妈妈完成亲密分离,即孩子要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与其他人接触,特别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并不时地鼓励孩子。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多些接触,以帮助孩子完成与父母的亲密分离。

事实上,在孩子与父母完成亲密依恋的同时,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并试图从社会或学校那里寻求认同。而这时,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开始建立起来,如自尊、自信等。

确切来讲,孩子的这种自我认同感大约从2岁左右就开始萌芽了,只不过那时的认同只是一种模糊的、低级的自我认同。到了少儿期,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他们已经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父母是否喜欢自己,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少儿期孩子的自我认同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强烈的,例如,他们仅仅会因为一件漂亮的衣服、别人一句夸奖的话,而变得充满自信;相反,别人一个不信任的眼神、一句批评的话,又会让他们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

因此,在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同。当然,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正确的自我认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