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第三章在大海彼岸(5)

斯巴达人的尚武爱国精神实在是动人心弦,特别是那些斯巴达的妇女,她们爱国的凛然之气真是气冲霄汉。她们激励男子勇赴沙场,往往不顾危险地送丈夫、儿子到激战的前沿,然后祝福说:"愿汝携楯而归来,不然,则乘楯而归来"。有一个普通的母亲,生了八个儿子,在斯巴达与蔑士尼亚的战争中,全部壮烈殉难。战争结束后,斯巴达为死难的将士奏乐招魂。在招魂时,这位母亲不仅不流一滴眼泪,而且高声地、自豪地祝愿祖国说:"斯巴达乎,斯巴达乎,吾以爱汝之故,故生彼八人也。"(参见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祖国呵,祖国呵,正因为爱你,我才生出了八个孩子呵!这种对祖国的伟大之爱,为祖国献身的神圣精神,正是感动天下的"斯巴达之魂",鲁迅所鼓动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灵魂。

《斯巴达之魂》所描写的,正是留尼达士王(鲁迅译为"黎河尼陀")率领三百名斯巴达将士和七千希腊盟军,与波斯王率领的数万波斯侵略军决战于温泉门的壮烈景象。斯巴达军在我寡敌众的形势下,大无畏,大无敌,"临敌而笑,结怒欲冲冠之长发,以示一瞑不视之决志",而留尼达士王更是抱着"王不死则国亡"的为国战死的决心,和全军将士以待强敌,以待战死。战争开始后,征尘满天,兵气萧森,波斯军以潮鸣电掣之势发动进攻,而斯巴达军扼守险要,奋勇杀敌。留尼达士王身先士卒,策马露刃,在动地的金鼓声中与敌军展开厮杀。顿时,"呐喊格击,鲜血倒流,如鸣潮飞沫,奔腾喷薄于荒矶"。波斯军"无数死于刃,无数落于海,无数蹂躏于后援",遍野横尸。然而,最后斯巴达军终于寡不敌众,刃碎镞尽,国王战死,全军覆没。鲁迅对此高声礼赞:"巍巍乎温泉门之峡,地球不灭,则终存此斯巴达之魂。"

鲁迅还描写了在这次劲气亘天的鏖战中,斯巴达军中只有一名因为眼睛有病未能参加战斗的士兵得以生还。然而,他的妻子却因为他未能为国战死而感到极度羞耻,她愤怒地说:"生还者非我夫","愿归者其鬼雄",死谏丈夫,再赴疆场。鲁迅为斯巴达女子这种与国家同生死,与敌人不共戴天的精神而深深感动,无限感慨而说:我今掇其逸事,贻我青年。呜呼:世有不甘自下于巾帼之男子乎?必有掷笔而起者矣。身处异国的鲁迅,对于祖国的兴亡寄以多么热切的关怀啊!鲁迅的这篇情感激越的文章,得到爱国的同学们的热烈共鸣,其中有些警句还在他们中间传颂。这篇文章,是他文学才能的最早的表露,也说明他很早就注意救治国民灵魂的问题,他以后转向文学救国的道路并不是偶然的。

为了唤起祖国人民奋发图强,除弊改良的思想,鲁迅又撰写了《说》。

如果说《斯巴达之魂》是鲁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那么《说鈤》则是鲁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1903年10月发表的这篇论文,不仅及时地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一最新科学成果,表现出青年鲁迅努力跟踪世界先进科学的足迹,而且也显示出他是富有思想家的才华的。他不是一般地介绍发现镭的过程,而且挖掘了这个过程的不平常的思想意义,他在论文的开始就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此新原质以何因缘,乃得发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一方面说明居里夫人本人的"伟功",另一方面说明镭的发现乃是"X线之赐" 。他努力阐发这个思想:除了科学家个人的努力之外,如果没有前人的科学成果,没有X射线的发现,也就不可能有镭的发现。他看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的真理,并预言由于这个新元素的发现,思想界大革命的浪潮可能会得到日益磅礴的发展。这种思想活泼的科学论文向人们说明:他后来转向思想王国,成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鲁迅除了撰写自然科学的文章之外,还开始翻译科学幻想小说。

科学小说在当时的日本十分盛行,这对那时我国的社会革新家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新小说》时,就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首先译载了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这种别开生面的小说体裁,给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以浓厚的新颖感。鲁迅当时也追随这股风气,着手译述科学小说。他开始是根据日本井上勤的译本《九十七小时二十分钟月球世界旅行》,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改作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他把这部十四回的小说书稿,卖给东京进化社出版,得了三十元稿酬。两个月后,他所译述的另一部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地底旅行》也发表了。此外,还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在译法上鲁迅大胆创新:叙事用文言,对话用白话。他托蒋观云把译稿介绍给商务印书馆,但是,编者不但不用,反把鲁迅大骂一通,说是译法荒谬。寄来寄去,没有人要,后来连稿子也不见踪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