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第十四章 古籍(2)

“你是说,会不会是傅恒把梵天之眼交给了石门女,让她带走了?”夏晓薇接过沈默的话头。

“对!这样一想,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意思是有了,可是,这不是编故事写小说。就算是编故事写小说,你也得给傅恒一个理由吧?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得到这样一件稀世珍宝,他冒着杀头的危险隐匿起来,多半是他自己见财起意。他没有传诸子孙,却这样送给了一个小妾。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异于天方夜谭。沈默哥哥,你可千万别对我说傅恒大人真心爱上了石门女,别拿爱情说事儿!那是糟践古人。我不是小孩子,不喜欢琼瑶剧。”夏晓薇一本正经地说道。

“哈哈……”沈默被夏晓薇最后一句话逗笑了,“我也不喜欢琼瑶剧。不过我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现在,我想先找人鉴定一下这本书的真伪。”

下午一点半,贵州省文物馆古籍鉴定所。

沈默和夏晓薇交了鉴定费,办好手续,将古书交给技术员。

半小时之后,年轻的技术员将一纸鉴定证书递给沈默。

沈默接过,鉴定结果一栏简单地写着几个字:确认为清代中晚期木刻本。

“完了?就这么简单?”沈默看着手中的鉴定书,感觉有些失望。

“完了,就这么简单。有什么问题吗?”年轻的技术员对沈默的问题感到不解。

“我是想得到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比如和这本书相关的人和事……”

“哦,我明白了。你大概是想通过考据等传统手段来对这本书进行相关鉴定,但是,很遗憾。我们现在做的只是技术性鉴定。说白了,就是通过提取纸张纤维进行化验,同时观察纸张在紫外线下的成像等等,也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对这本书进行了鉴定,并且得出了现在的结论。”

听了技术员的话,沈默明白,在这里不会得到更多的信息了。只能得知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清代中晚期,这和昭梿生活的年代倒是相吻合。

“到哪儿才能用传统手法进行鉴定呢?”夏晓薇问那个技术员。

技术员看了看夏晓薇,眼睛闪闪发亮,这姑娘实在太漂亮了!他堆起笑容柔声细语地说:“其实,平时咱们这儿就能做的。只是不巧的很,两位专家都被中央电视台请到北京录制‘鉴宝’节目了。如果您不急,等他们回来就能给您鉴定。”

“那他们大约什么时候能回来?”夏晓薇感到了希望。

“可能要一周之后吧!不过也说不好,如果有其他活动可能时间更长一些。不过,您别急,等他们回来我先帮您挂上号。”技术员讨好地说。

“一周?时间太长了。有没有别的办法?”夏晓薇朝技术员笑了笑。

技术员想了想说:“办法倒是有一个,不过还要看你们的运气如何。”

“有办法就好!请讲。”沈默说。

技术员看了看沈默,却依然对着夏晓薇说:“到甲秀广场旁边的西湖巷找吴伯寅老先生,他可是古籍鉴定界的泰斗,咱们这儿的两个专家都是他的徒弟。”

“吴伯寅老先生住在西湖巷几号?有没有他的电话?”夏晓薇问。

技术员耸耸肩,无奈地说:“我就知道这些。”

雨中,出租车停在西湖巷口。

沈默和夏晓薇下车。

西湖巷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斜巷。

夏晓薇撑着雨伞,沈默拎着公文包。

“巷子不大,我们就靠巷子右侧走过去,到尽头再从另一侧走回来,挨家敲门,不信就找不到吴伯寅老先生。”沈默说道。

夏晓薇心想,沈默的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就目前的状况看,却是最好的办法了。

两个人一路敲门过去,从西南端走到东北端,在巷子尽头又折回来。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吴伯寅老先生。

“是不是我们漏掉了某个不起眼的门楼?”夏晓薇说。

“我们再沿原路重新走一遍!”沈默说。

两个人再次一路敲门过去。这次,有的人家已经不像第一次那么客气。两个人耐着性子,敲开一个一个门楼。走到尽头又折回来。结果和第一次一样,一无所获。

“是不是那个技术员记错了?也许吴伯寅先生根本不住在这里。”夏晓薇说。

“看来,我们只有耐心等待那两位专家从北京回来了。”沈默有些丧气。

“沈默,你看!”夏晓薇第一次对沈默直呼其名,她的手指向巷子的另一侧。

沈默顺着她的手看过去,只见一个老者刚刚走进巷子。老人一头银发,身材颀长,精神矍铄,步履矫健。

“过去问问!”夏晓薇说。

两个人快步走到巷子那一侧,站在老人对面。

“老人家,麻烦问一句,您知道吴伯寅吴老先生住在哪儿吗?省文物馆古籍鉴定所的同志说他老人家住在西湖巷,可我们转了半天没有问到。”沈默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