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复兴

北京,因奥运而极速迈向作为“首都”的方向进发。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已变成一个首都,而再不是北京。不是说中国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说今天的北京已成为因努力变成一个世界首都而要失落了传统的北京。这是北京人的有感而发。也是我们这些新北京人的观察:这城市无微不至地国际化,超越自身的负荷来大兴土木,老北京家宅小部分被“保护”变成“奥运之家”的示范胡同,大部分老北京人因拆迁而搬离市中心。然后新的北京人进城,包括了从中国不同地方来的新一代京漂,也包括更多对中国抱着梦想,为了事业或是为了文化而来的老外。奥运展示了这样一个新北京的转化,奥运过后留下来的legacy,是如何把这种新新中国的包容形势好好及正面地流传下来并予以发扬,以制造一种新的中国审美强势。

从中文到审美

没有一个中国城市像北京一样,体验到这样的一种中国价值的腾飞,只有在这里,你才觉得中国真有可能是明日世界的首都。

首先,未讲话语权,先讲话语。

吃洋奶长大的非西方人,向来慕西方为荣的一代,以学好一腔英美式英语为己任的香港人,来到北京,才真真正正体会到,要国际化,不一定要讲英文的。是的,老外都在跟你用普通话对话,并且比你标准得多。真的,话语权就先从话语讲起。要人家讲你家的话语,不是你去学人家的。

然后,是学审美。

当开幕大典说的是中国传统(这个偏向中国传统文明的方向,成为北京新一代批评开幕式的重点,认为仍是找来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示众——当然,当谈到现代,以郎朗作代表,他们认为更说不过去。故此,综合一下内地年青一代的口味,不同于大部分包括外国媒体的评价,我们的年轻人对开幕式似乎苛刻一点,评价是开头至水墨画卷一大段精采,之后直至李宁点火前都乏善可陈),我们想到的是,如果真要文化大国崛起,首要就是要国际认得我们的美学价值——这显然也是当前的急务,如何重提一种中国的审美复兴,让人家懂得欣赏中国的美之所在。

而所谓中国的审美复兴,得要非常小心,一粗心,就变成盲目的民族主义激情。

得体东道主需先抛开国族分野。中国审美回归,最流于表面的当然体现于奥运开幕式。但事情不是单向的,如果开幕式是一场向世人的文化灌输,那中国人又是否能保持不盲目自大?(哗!你睇我办得几劲,以后仲唔系我世界!)透过奥运接触世界的机遇,去学晓包容,去取人家所长,去建立新的大国文明。

这似乎是更重要的:奥运给中国人的教育。到目前的观察心得是,奥运的要义,在于北京真正做好了一个张臂纳四方的得体东道主。这不仅展现于志愿者的人海战术,也反映于赛场上为不同国家队伍打气的中国观众。当然,我们知道,效法韩国当年做法,中国也准备了专人为不同国家的参赛者吶喊打气,以显示中国人的观赛文明。但现场所见,不少欢呼确实自发。

中美篮球大战,拥美与拥中的球迷不相伯仲,把作客的梦八成员都吓一跳。他们没想过在中国都有那么多粉丝(但对于我们或吃NBA大的中国球迷来说,这其实正常不过),以至出现了美国队员视中国为第二主场的赞美话。中国观众可否进化成文明的世界人,在观看赛事时欣赏的是技术而将国族分野放到后面?这种开扬的态度,豁达的心胸,就是我们要说的21 世纪中国人是否能成功转型的标准。

奥运促使交流,缔造出全球对中国的新观感。而实际上,奥运只不过是文化大国崛起的一个事件、过程。有更多的其实悄然进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