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邦做亭长的时候,偷鸡摸狗无所不为,做汉王的时候一边洗脚一边就见客了,但是,做了皇帝得有排场,排场离不开礼仪,马上找人制礼,群臣上朝,打扮齐整,什么时候趋,什么时候立,什么时候下跪,什么时候叩首,井井有条,一步迈错,帽子掉了,都要被拉下去治罪。刘邦得意地说,今日方知皇帝之贵。
排场,就是一种有形的精神享受。自秦汉以降,朝代可以变更,但仪式排场却始终如一。但凡是个官儿,出行虎头牌一对对排开,八抬大轿,鸣锣开道,前呼后拥;皇帝出来就更了不得,卤薄仪仗加上护卫,得排上几里地,连马桶和虎子都得带上。在家里开会上朝,大宴群臣,品级山上,文武两列,下来摆酒,边跪拜边饮酒,声势浩大,整齐划一,讲究的就是仪式场面。
为什么儒家偏受独尊?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只有儒家会讲究礼仪,能给皇帝和百官设计出排场讲究来。
没有富贵的人们,也未必不喜欢排场,平时不讲究,那是没有条件。婚丧嫁娶,攒了一辈子的钱,一天的礼仪排场就都花出去了。一旦农民发了家,排场讲得比从前的东家还厉害,太平天国几个农民忽然做了天王东王什么的,出门的仪仗,从城东门可以排到西门,讲究细致得大家都背不下来。即使没钱搞排场的时候,站在边上看皇帝或者官老爷抖威风,也未必都是满心的怨恨,项羽当年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矣,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野心没有这么大的人,心中艳羡者,恐怕也不少,会觉得当官就得这样。
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清官包拯大老爷,在民间的戏剧中,还不是八抬大轿,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前呼后拥?包公如果不这样八面威风,有谁会相信他呢?当然,民间排场的讲究,是跟官场学的,君不见,作为白丁的老百姓在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照例一边官帽子,一边凤冠霞帔。
有权有势之人,人生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仪式,盛大而隆重的仪式。出行的时候,依旧是前呼后拥,依旧是随从一队,只是八抬或者十六抬大轿变成了四个轮子的轿车,虎头牌变成了警车开道。下属在辖境边上恭候如仪,然后接风,然后讲话,然后请入酒席,请上座。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早就安排好,按台本走台就是;大小会议,都成仪式,无论多大规模的会议、展览,还有名目繁多的节、祭典,开幕式和闭幕式最为隆重,也最为无用。领导嘉宾,按衔级大小依次讲话,大抵照本宣读,所讲的内容,换个抬头,另一个会照样适用。只要够级别的领导来了,哪怕仅仅站了一站,整个的会议都蓬荜生辉。现在连学术会议也渐染此习,开幕式完了,下面的议程可有可无,大家大可以去风景名胜玩也。
某些人生就是仪式,就是排场,一个排场接着另一个排场,生命就在这一个又一个排场中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