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头的寓意

古代神话传说中,因共工触不周山,支撑天地的柱子断折,致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出现一大洞,大雨不断,洪水泛滥,野兽横行,人类面临着空前大劫难。为拯救人类,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经过这样一番整修,天地才又恢复正常,人们才得以生息。

神话里女娲补天用的石头是大是小没有交代,到了《红楼梦》中,作者自言“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石头便有了确切的尺寸。第一回中交代,女娲所炼五色石,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也就是长与宽均为二十四丈,底面是一正方形,总体看是一长方体。共炼这样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实际工程用料三万六千五百块,余下一块没有派上用场,便“弃在了青埂峰下”。只是此石已与无知无识的顽石不同,“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虽然这事有点荒唐,但“细玩颇有趣味”。石头所怨何来?并不是书中所说“独自己无才”。如果无才,也是大家都无才,所有的顽石被女娲炼过后都成了成品,自然都有了补天之才,但由于女娲计算不周,虽然这块石头也成才,但无奈没派上用场,被弃之不用。未经锻炼是顽石一块,但已通灵性就不同了,他有了思想,于是也就有了痛苦。何况这痛苦原因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才能,而是机会的不平等,这就产生了怨。女娲具有神力,何以会出现计算方面的低级错误呢?既然出现了,女娲也该为此负责,给这石头寻个其他的出路与用场,结果却很不负责地弃之了事。

石头情绪很不好,除了“自怨”还有点“自愧”,这是因为有了自尊的意识。

同由女娲锻炼,别人都就业了,而且是“补天”那样的大用途,独自己没有用,如何面对众人鄙视的目光?无形中会产生羞愧心理。因怨而悲,因愧而哀,自是难免。

所谓补天,其实是作为栋梁之才,为国效力。那么这块被弃之不用的石头只想得到一个位置吗?而且必是用于补天?

还是到书中来找答案。关于石头的一组数字颇有意思:十二;二十四;三万六千五百零一。这些数字用于计算石头的体积,但由于这些数字有一些奇怪的巧合,我便想它应该还有另外的意思。

十二: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我国长期用的是农历,历法中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而且书中是很喜欢用节气的,薛宝钗用的“冷香丸”药方里,便是四时之节:雨水、白露、霜降、小雪,所用的几样花蕊一律对应着时间: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芙蓉、冬天的梅花。而且用量都是十二——十二钱或十二两。三万六千五百零一,通常认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按这样方法计算一百年便大约是三万六千五百天。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是精确的时间,也许精确算起来,一百年正好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天。但是这个精确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回答一百年是多少天,恐怕大家还是会得出三万六千五百天这个结果。

这个可能在事实上存在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天中的一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给丢掉了。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错误,也是被遗忘者无法避免的悲哀。如果再联想下去,最常见的比喻,人生也是百年。百年也就是人的一辈子。在这百年里,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做,那就是空活百岁。人类一直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人生的意义。石头希望自己有用,他经常自去自来,他在寻找机会,位置并不重要,“可大可小”,他只要有所作为,而受不了在时间里被彻底放弃当成废物。这与儒家学说不谋而合,儒家是讲究“入世”、“进取”的,在历代名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杜甫身为平民,只做过很小的官,却始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一直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再使风俗淳”;李白一再回首长安,“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想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辛弃疾满腔报国热情,渴望恢复中原,一生却很少被重用,临终前尚在大呼杀敌……当这种理想不能实现时,文人往往选择另一条道路,所谓看破红尘,或者寄情山水,独善其身,或者沉湎于享乐的灯红酒绿,周邦彦酒前要“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人生最重要的是体验。具有灵性的石头背负着“无才补天”之名,他必然会选择到尘世历练一番,这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态度。朱敦儒说“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便是对那种现实追求的反叛,他需要的是“且插梅花醉洛阳”的享乐。石头无望大展宏才,他便要到人间“受享”去了,因此那和尚才满足他的愿望,携了他投生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这也正是石头的“幻形”宝玉“毫无来由”地厌弃官场经济,追求自由平等的原因。

在经历几世几劫后,这块石头出现在一位空空道人的面前。他已经淡然了,不再有人生的遗憾,因为有了“生前身后事”,而且是传奇一样的经历,这是生命独一无二的体验。身外之物,带不来也带不去,只有自身的体验才是唯一属于自己的东西。古人衡量成功的三条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前两个都是生前事,唯有立言是身后事,石头并非“枉入”,而是有所得,所以他要“倩谁记去作奇传”了。而空空道人的经历,却又正好验证了宝玉的经历,那空空道人看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空”道人,本是身入“空门”的,先有了人间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样一个观念,可是当他读到《石头记》之后,他的观念却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空”境而领会到了人生万象——也就是所谓“色”,这时候他用有情之眼再去观照世界万物人生,直至这时才悟到真正的“空”便是有情世界,若无情何来色?那么也只有无情才可能成空了。这就说明因空见空是不彻底的,而必要见色——入情——悟空这样一个基本程序,方始了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