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3)

没错,现在除了管理一个对冲基金,我还有了自己的财经博客,叫做“Jeff Matthews Is Not Making This Up”,报道投资圈内那些让我两眼发亮的奇闻趣事。

奇闻趣事在投资圈可谓家常便饭,但伯克希尔年会是我目前为止所遭遇的最奇特、最有趣的见闻。

回到家,我开始在博客上记述我的这次伯克希尔之旅。我原本以为了不起写个两节或三节的系列报道。谁知读者反响出乎意料的热烈。他们喜欢这种关于奥马哈,关于伯克希尔股东,关于巴菲特和芒格之间关系的巨细靡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

因此我干脆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几乎一点不漏地写了出来。我记述了巴菲特回答每一个问题时的那种方式——不管是什么问题,他都抱以尊重和热忱,无怪乎会场里的每一个人都以“我是一名伯克希尔股东”为豪。我也记述了一些不那么锦上添花的主题,这在坊间那些近似神话的报道中是不会涉及的。比如,这么一位言必称社会改革的亿万富翁之一,在他召集的年会上,出席的非裔美国人股东却几近于无。这样一路写来,到结束时,这本书已经变成了一篇自叙性随笔。

2008年5月,贝尔斯登轰然倒闭,金融界陷入了大动荡,一片混乱。在此当口,我又只身重返奥马哈,去参加伯克希尔年会。这次,有31 000人前来聆听“奥马哈先知”的面谕。他和他的合伙人这次回答了60多个问题,提问者老老少少,来自世界各地,一点也不夸张。而且,这些问题中透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燃眉之感。

之后,我对博客上的那篇随笔进行了扩写,成就了这本书。它描述了2007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分别对应2006和2007财年。读者们将随我前往那个成就了巴菲特及其辉煌投资生涯的中西部城市,去发掘他成功的秘诀,去了解为什么不仅是他的股东,就连伯克希尔的经理们也视之若神。

在书中,我还审视了一些不常被提及的问题:为什么巴菲特仍持有那些日薄西山的业务?巴菲特广为人知的“铁公鸡”脾气是否阻碍了公司发展?在列席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期间,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金融分析专家是否忽略了那些有问题的销售做法(美国证监会后来曾介入调查这些做法)?作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桥牌搭子和最好的朋友,为什么巴菲特不买科技股票?巴菲特怎样使他著名的社会改革言论不至于冒犯那些追随他的白人投资者?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死后,伯克希尔将往哪里去?

一些问题的答案甚至连我自己都吃惊不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