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校园,我们成了毕婚族

才出校舍又进洞房,告别上下铺就上双人床,很多80后的大学生们选择了毕业之后马上结婚,成了名副其实的“毕婚族”。“毕婚族”们一改以前一毕业就分手的“毕分”状态,转变成了一毕业就结婚的“毕婚”状态,前脚刚拿到毕业证,后脚就领了结婚证。打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的旗号,“毕婚族”成了当下大学生情侣新的生活选择。

“毕婚”一词是相对于“毕分”而出现的,它并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从某个角度来说,毕婚族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现代年轻人需要通过婚姻来获取稳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空间,当遭遇到就业压力的时候,有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一个亲密的爱人相伴,会觉得很安心。爱人比恋人更容易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另外,两人共同走进全新的生活,共同承受就业的压力,共同经历新的挑战,更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毕婚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剩男剩女的产生。很多毕婚族选择了维持并且延续自己单纯的恋情,也是为了避免步入形单影只的剩男、剩女行列。他们深知,如果没有良好稳固的感情,即使事业有成,也还是会觉得缺了些什么更重要的东西。而在闯荡社会的过程中,一份纯粹的感情更是优秀的避风港和疗养院。

经过有关人士调查,“毕婚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曲线就业”型

临近毕业,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内容如下:“一张文凭、二国语言、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

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毕婚”,很大程度上是把结婚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特殊“出路”。上面这位女大学生的华丽转身,在婚姻方面选择“复古路线”,靠婚姻谋出路的功利性梦想,就被社会戏称为“曲线就业”。

很多匆匆加入“毕婚族”的女性认为,从学校出来就结婚、生子,当个全职太太,就相当于曲线就业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了却了终身大事,一举两得。也有一些人在毕业之前就开始在校园里寻觅将来的另一半并很快确定关系,以获得招聘会上“负责安排家属工作”的机会,这样,毕业之前工作就搞定了,还能安心地早点结婚生子,再也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为了工作和生活劳苦奔波。

有专家表示,“毕婚族”的产生与现在的就业形势关系十分密切。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结婚也不能不算一个较好的选择。

“水到渠成”型

相对于社会上的人们的情感淡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时代培养的感情更加纯洁,应当珍惜,而延续爱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婚,因此他们都早早地进入了婚姻这座城堡,成为了“毕婚一族”。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就结婚是因为二人感情稳定,有些不只是谈了大学四年,甚至高中就开始在一起,相恋已经成为了习惯,目前的生活状况也和结婚之后的夫妻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就在两人刚刚毕业,工作有了着落而又不太忙的时候,摆摆酒席领个证。这类毕婚族的择偶对象多为同学、学长或是学生时代的朋友。

这类毕婚族的结婚行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此未来的婚姻会很幸福,结局都比较圆满。

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士指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选择结婚,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双方的经济能力、物质条件,以及社会舆论等,都在考验着他们,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经营以后的婚姻生活。

“相亲闪婚”型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短时间内就开始相亲,速战速决,成为闪婚一族,这类人也算作毕婚族。毕业之后大家都更加现实,很多人经人介绍相亲,双方条件合适、感觉还好的话,就开始谈婚论嫁,两三个月之内结婚的更是不在少数。

这类毕婚族一般都家境较好,大多是毕业之前已经安排好工作,所以不用为将来找工作发愁,但因为双方没有感情基础,出现问题的也比比皆是,当然其中也不乏一见钟情的人结成甜蜜夫妻。

针对社会上对“毕婚族”的种种争议,专业人士认为“毕婚”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新的生活选择,本身无可非议,因此没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大惊小怪,而应该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观念多元开放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社会大众应该祝福这些毕婚族,给他们自我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日本就鼓励年轻女性在大学受教育后,毕业嫁作他人妇。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社会分工,男人一心拼事业挣钱,女人安心管好家庭。而且,受过教育的主妇在以后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占很大优势,对民族的下一代成长将贡献巨大。但针对我国的现状来看,“毕婚”不会成为热潮,而只是个别同学的选择。

从“毕分族”转变为“毕婚族”,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严峻的现实生存压力下放弃了乐观幻想,转而追求稳定、务实的生活状态。但专家对广大青年提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思想、能力、经济、物质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最好是能工作一段时间,基础牢固之后再结婚。因此大学生们选择“毕婚”的时候最好多加考虑,谨慎实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