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证券都经过严格筛选,数量少之又少,证券交易者通过成为市商或者制造行情赚钱。交易商在市场上贴出报价——出价或要价,使自己得到市场的注意。如上所述,麦道夫主要通过粉红单张贴报价,但也可能通过电话或者其他通讯工具来传播报价。
在这种环境下,交易者通过获取出价和要价之间的差额来赚钱。现在情况仍是如此,成千上万名纳斯达克和其他电子市场的交易商们,以及纽约证交所的拍卖人“专家”,都利用差额获取利润,将生意继续下去。
现在,典型的报价和过去一样,都包含着出价和要价以及报价数量——代表以此价出售,或是期望在此价购买的股票数量。出价和要价之间的差额通常只有1美分,比如,在星巴克(代号SBUX)的报价中,出价是9.88美元,要价是9.89美元。所以,交易商在每股交易中都能赚到1美分利润。1美分不算多,但考虑到SBUX的日成交额为1400万股,这笔利润就很可观了。
再回到过去。过去和现在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交易的单位不是分,而是“1/8”(eighths),即1/8美元(12.5美分)。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许多年中,大多数股票的最小变动价位,也就是最小差额是1/8。20世纪90年代,“1/16”(叫做“teenies”)一度流行。从1999年起,差额开始施行小数化定价,2001年,证交会规定将1美分作为最小变动价位。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顾客(投资人)赚得更多。最初交易者们(市场主体)不太高兴,因为这样严重地削减了他们的交易利润。然而,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股市,他们喜欢频繁进行交易(肯定是因为不用支付较高的差额),于是,每个人都在赚钱,而正如证交会所预料的那样,“零售”市场的参与者,即定期的、每日交易的投资者,更是盆满钵溢。正邪之争鹿死谁手?
将最小差额定为1美分真的是为了帮助小的投资者吗?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一些观点激进的观察家认为1美分差额只不过是摩根大通等市场巨头捏造出来的东西,其目的是削减市场中小交易者(日间交易者)的利润,希望借此把他们和他们带来的竞争赶出市场。特别是考虑到华尔街的大企业们施加在证交会上的影响力时,这种理论还是很能站得住脚的。这与麦道夫有何关系?在1960年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里,最小差额都是12.5美分。在市场交易者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个最小差额只用于交易频繁、成交量高的股票。但对于那些成交量低、交易不活跃的小股票呢?差额很容易就能涨到25美分、50美分、1美元甚至更高。尽管麦道夫设想中那个电子交易和民主化的市场后来让最小差额和利润都缩了水,但他那时还是利用较高的差额大赚了一把。